我国纬度跨越40多度,海拔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而且东南部靠海,西北远离海洋。所以,不同地区进入雪季的时间不同,积雪特性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显著差异。我国进入季节性积雪是从10月份开始,截止到翌年4月结束。 9月份东北、新疆和青藏高原也有微量积雪,但雪深太小,没有雪压观测。根据所有站点从10月到翌年4月份的月平均雪深和雪密度数据,对全国1999-2008年10年从10月份到翌年4月份的月平均雪深和雪密度分布图(图2)。
1999-2008年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雪深和雪密度的分布(戴礼云等2010)
10月份积雪主要出现在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雪深一般在1cm以内,只有大小兴安岭和青海东南的少部分地区超过2cm,极少地区超过5cm,中部也有少量的降雪,基本都在1cm以内。 该区的雪密度一般在0.03g·cm-3内,雪深相对较厚的东北,西北地区有部分地区超过2cm,但华北雪深较浅的地方也有相对较高的雪密度,极少地区超过0.1g·cm-3。11月份雪深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东北北部-新疆北部-东北其他地区-华北和青海的东部,最大为13cm。而雪密度最大出现在华北地区、东北北 部,其密度超过0.1g·cm-3,然后是新疆北部和东北东部,其密度在0.06~0.1g·cm-3之间. 华北地区和东北东部虽然降雪少但其含水量高,使得雪密度大大增加。12月份全国都进入雪季,东北和新疆北部雪深高达20cm,很多地方都超过5cm,中、东部地区雪深一般在1cm以内. 雪密度最大的地区是江南地区湖北和湖南的交界处,最高值接近 0.2g·cm-3,然后是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高值在0.1~0.15g·cm-3之间。
1月份雪深最高出现在天山北,雪深最大超过30cm,然后是大小兴安岭。雪密度最高值出现在天山北和江南的湖南和江西地区,超过0.2g·cm-3,其次是大小兴安岭,雪密度在0.1~0.15g·cm-3. 2月除了大小兴安岭的雪深有所增加外,全国积雪处于消退状态。此时,东南和中部地区已没有降雪的出现。雪深最高在天山北,超过30cm,东北和新疆其他地区也有超过20cm的. 最大雪密度分布在天山,大小兴安岭,极少一部分在0.15~0.17g·cm-3,但很多地方都超过0.1g·cm-3,然后是江南地区,偶尔有降雪的出现,极少部分超过0.1g·cm-3. 3月份全国积雪大量融化,此时江南地区基本没有降雪,淮南还偶尔有降雪出现,天山和大小兴安岭还有少量的雪深高值区,超过20cm。雪密度最高值分布在中部的河南,超过0.1g·cm-3. 4月份大部分地区积雪全部消融,只有新疆北部和东北还有积雪,雪深都在2cm之内,雪密度最大是在东北的南部和东部,其值在0.13~0.17g·cm-3之间。
从总体上看,全国雪密度月最高值从10月开始到1月一直南移,从1月到4月不断北移. 较湿润的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降雪稀少,但只要有雪存在其雪密度都相对较高。 该地区空气湿度大,而且降水多,因此,雪中含水量大导致雪密度增大。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西北新疆北部地区雪深最大,雪密度也相对较高。
西北和东北是我国主要的积雪区,从10月到翌年4月基本都有雪存在. 全国雪密度每月的最高值从10月份开始到1月份一直南移,从1月份到4月份不断北移. 最大密度发生在1月份江南地区的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 江南地区积雪持续时间短,变化明显,属于瞬时性积雪。东北和新疆地区的雪密度也相对较高,积雪持续时间长,雪密度变化相对平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雪。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从11月中旬到3月上旬是雪密度稳定期,10月到11月上旬和3月中旬到4月是雪密度非稳定期,雪深是西北和东北地区雪密度的主要贡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