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所谓奇蹄目是指它们的蹄不分辨,如马和驴。而相应的偶蹄目指的是蹄分为两瓣的动物,如牛、羊、鹿等。奇蹄目和偶蹄目的动物都叫有蹄类动物。
有蹄类是特别善于奔跑的动物,虽然短时间内的速度比不上猎豹,但它们更能长时间地快速奔跑。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跗?和掌(相当于人的脚和手掌)部分的骨骼愈合在了一起,并且直立起来,着地的部分仅仅是它们的第三趾(指),其它趾或指都退化了。这样这些动物的四肢就好像比我们人类多了一节,相当于我们手腕和脚腕的关节离开了地面,膝关节和肘关节又上移了,四肢也加长了,可动的关节增多了,更适合快速奔跑。
最后的野生状态的野马曾经生活在我国的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1878年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曾在准噶尔盆地取得一具野马的头骨和皮张,从那以后,在我国境内再也没有人见过野马。蒙古国境内的野马也已于60年代末绝迹,所以世界上生活在自然状态的野马很可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野马都是在动物园中经过人工繁殖而保存下来的。野马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其生活环境被农业和牧业占领,再加上人类的猎杀。可喜的是,1985年8月,我国从国外动物园中引进了野马11匹,在新疆进行风土再驯化试验。目的是通过人工繁殖和在原产地放养,使这些野马逐步适应野外自然的生活方式,最后达到野生的状态,让已经消失了的野马,在它们的故土上重新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野马的外形和家马非常相像,区别主要在于,头比家马短,鬃毛很短,而且直立,全身的颜色除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土黄色。后半身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色的脊线。
野马属于草原、半荒漠动物,栖居于平原、丘陵、戈壁和沙漠的多水草地带。结群生活,冬季每群可达几十头,食物主要吃针茅等草类、野葱、梭梭和蒿类植物等。早晨和傍晚一般会沿着固定的路线到泉水或溪流处饮水,饮水后即在附近觅食和休息几个小时。整群走动时喜欢鱼贯而行,牡马在前,牝马在后,幼马居中。野马的野性十足,嗅觉、视觉和听觉都非常灵敏,奔跑能力惊人,速度快,耐力强,在野生状态下人类很难接近它们。在野马觅食和饮水的地方,往往会有野驴,但它们绝不混合为一群。野马能像家马一样发出咴咴的啸叫声,但稍微有点嘶哑。
野生动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家畜强得多,野马也不例外,在冬季下大雪之后,它们可以用前蹄扒开积雪,寻找雪下面枯草和苔藓植物来吃,羚羊、盘羊等野生的大型食草动物也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时候的牧区,如果干草准备不足的话,往往会有大量的牲畜被饿死。
野马每年6月间交配,怀孕期11个月,第二年4月一5月间产下一个小马驹,小马驹出生后几个小时就可以跟着它的父母奔跑了。狼是野马的主要天敌。
野马在科学上有极高的价值。有了它的存在,就可以研究家马和野马的区别,利用杂交或基因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将野马的优良品质引导到家马当中,使温顺勤劳的家马跑得更快,劲头更大,抗病能力更强。而如果野马全部灭绝了,或者长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品质退化了,家马的品质改良就没有了基因来源,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在植物界也有同样的情况,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改良农作物和家畜。
野马
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