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较为充足,降水十分稀少,在粮食生产上表现出巨大的光能生产潜力,较高的光温生产潜力和较低的气候生产潜力,更低的现实生产潜力。
粮食近期生产潜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农业技术的全面投入来实现。西北地区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有: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化肥施用技术、优良品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技术等。
西北地区有宜农荒地资源0.12亿公顷,占全国主要农垦地区宜农荒地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宜农荒地资源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地区,也是今后我国农垦的一个重点地区。
西北地区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面积为53.47公顷,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龙羊峡水库附近可垦耕地7.93万公顷,新疆伊犁河谷地可垦耕地19.4万公顷,准噶尔盆地布尔津一哈巴河附近可垦耕地10.13万公顷,塔里木盆地开都河一孔雀河附近及上游阿克苏河地区可垦耕地16.0万公顷。开垦后,平均产量按3750千克/公顷计算,可生产粮食20.1亿千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地区近期(下世纪初)粮食生产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技术的投入等途径和措施,在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粮食总量可以大幅度增加。其中水浇地可再增产粮食52.1亿千克,旱地可再增产68.7亿千克,两者合计可增产粮食120.8亿千克。
由于开垦荒地增产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施工阶段,所以本世纪内粮食增产宜在现有农田上挖掘潜力。用比较把握的方法估计,到2000年,从上述近期可以增产的120.8亿千克粮食潜力中开发出55%~6096是应该能实现的。也就是说,粮食增产66.4亿千克一72.4亿千克是有可能的。
在具体实施中,要实行逐年渐进的策略。近期重点是稳住两头,西部和东北。西部9省(区)中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1990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已达到高水平,所以要稳定。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粮食面积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或次高年,所以也要稳定。此外,要增加黄淮、江淮地区7省粮食播种面积,恢复长江中下游以南水稻播种面积。1990年以来南方水稻面积(特别是早稻:较大幅度地下降,要予以恢复。在粮食作物中,重点抓好三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作物常年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年粮食的74~76和85%,是我国粮食的主体,也是粮食中的高产作物。水稻面积要不低于4.85亿亩,小麦面积不低于4.6亿亩。由于饲料的需求,玉米面积要适当发展,不低于3.2亿亩,以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粮食要持续发展,要抓好东部,更要抓好西部尤其是我国西部的荒漠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
在广大沙区,由于地质构造基质是高原体系,地表组成物质较粗,在干旱、风蚀与水蚀共同作用下,广大高原面沙漠、戈壁广布,从事农业生产极为困难。但在相对低平的盆地、河谷平原等堆积类型的地形上,土质较细、土层较厚,农业生产基质条件仍较优越,加之盆地、平原由于地形条件较低,利于汇水、引水及发展灌溉。这类利于农耕的土地,主要集中于黄河河谷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如河套、河西走廊、南疆和北疆的天山山前平原和阿尔泰山前平原等。这些地域,便成为我国干旱区大型绿洲区和商品粮基地。
谁来养活中国?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在以西部和东部为龙头的农业基地和中部相辅的建设中得到解决,我们子孙后代将在这块西部大漠绿洲中建起自己的“大粮仓”。
水稻
玉米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