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情况下,自然的恢复可通过人工方法来促进,基本上是增加土壤的吸水,或是使用化肥来改善土壤肥力。特别在中等到最细质地的土壤中,可以通过松土、挖坑、等高线阶地、撒播或水渗开的技术,或者使用重型机器打碎像灰质结砾岩或钙积层等硬盘来改善吸水。这些措施常常能促进生物恢复并能保全许多年,不过,在实践中,他们对大规模操作的适用性,必须就经济上的可能性作仔细的估价。
在其他情况下,全部的人工方法,就是犁地并播种植物,这些植物品种可能是本地种或非本地种,这就可以改变全部生态系统。在前苏联的干旱带,采用这种方法,改造了很大的面积,其效果是很显著的。
人工恢复必须有多种可能的行动,最普通的是种植耐早灌木和树木,尤其像滨藜、仙人掌、金合欢、牧豆树属、沙拐枣属。这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干旱带的大面积范围内实现了。这些人造林的生产力比附近最好的牧场高几倍,它们在经济上的可能性已得到证明。但是,只有当合理的管理有保证的时候,这种技术才是正确的。
农村的造林计划,特别是营造薪炭林,可能受到严重的干扰。燃料总是紧要的问题,妇女、儿童一天要辛勤劳动几个小时来砍柴。每人平均日消费量1~2千克,城乡周围的一片林木全被破坏。当可供选择的燃料资源逐渐缺乏,本地资源被耗尽时,需到离大城市100千米以外的地方去伐木。
这种情况的补救办法是在适当的地方种速生树,由于有地表水或有不同程度的浅水面,水分平衡情况良好。在干旱带内,这种地方决不会少的。每公顷产木材5000~15000千克,这些地方往往每年都有记录。为此目的而使用的主要树种都属桉树种,但也有许多其他树种,如牧豆树屑、金合欢属、木麻黄属、石梓屑、山扁豆属、合欢屑、扁叶轴木属、肖乳香属、胡颓子属、齐墩果属、松属等都是最普遍使用的树种。
在局部地区已实行沙丘固定。现在技术发展很好,例如在伊朗、南也门,甚至在1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下,也出现许多成功的规划。再则,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且是组织和管理问题。
几乎所有干旱带均有大面积盐土。在北非、伊朗、澳大利亚及其他地方,由于含盐碱地已成为不毛之地,通过种植耐盐的灌木,特别是滨藜属和地肤属能恢复丰饶的牧草(地中海滨藜、大滨藜等)。这些都是高产植物(在150毫米~200毫米雨量之间,地面上的植物量为2000~5000千克),干季牧草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已再次显示出来。
人们已注意到高度耐盐碱的品种,可用盐水灌溉。除了上述的滨藜和地肤属以外,其他品种也被证明是成功的。这些品种可以分成两个范畴:(1)牧草(羊茅、碱地鼠尾粟、碱草、高水草);(2)豆科(白香草木犀、岩黄花属、草莓车轴草、百脉根屑)。
上述的全部内容是防止沙漠化的技术方法,通过减少人口和牲畜压力(主要是伐木和放牧),也可以间接地影响植被的生产力,而扩大生产力并不能认为是增加牲畜头数的良机。这些技术方法应全面使用,它可以预先制定一条明确的土地利用政策,并用法律手段来实施这样的政策。技术措施一定要包括一套管理政策,特别是控制牲畜数量和水资源的利用。除非后者能被利用,否则所有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方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百脉根屑
鼠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