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的风从平原上或是从山谷里驰过时,有意无意地在那些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上,吹出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洼地,显示出它走过的痕迹。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地分布,并沿主风方向伸展。这就是风蚀洼地。单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多为小而浅的碟形洼地,一般直径只有几十米,深仅1米左右。如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子干谷以北,在平缓薄层粗沙地上有许多风蚀洼地,直径都在50米以下。
但风很会抓时机。当地表上有流水浸蚀时,它就不失时机地吹拂着那里,形成深度可达10米左右的大型风蚀洼地。如河西走廊的弱水(额济纳河)东西两侧,风蚀盆地的面积达数千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深度可达5米~10米或更深。较深的风蚀洼地,如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查干诺尔,毛乌素沙地中的纳林诺尔等,都是这样形成的。
干旱荒漠地区,偶尔也出现暴雨。暴雨产生的洪流冲刷地面,形成许多冲沟。风抓住这时机,和着流水的侵蚀,不断地吹蚀冲沟,使其逐渐加深和扩大而形成谷,这就是风蚀谷。风蚀谷的底部崎岖不平,宽窄不一,婉蜒曲折。在陡峭的谷壁下部,常有崩塌岩块的堆积。谷壁上,有时可见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窝。风蚀谷不断扩大的结果,原始地面便不断缩小,最后仅残存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残丘的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形(蚀余方山)和伏舟状者居多,也有尖塔状的。其高度一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