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汉朝大将军李广征伐大宛国,取天马回。行到敦煌鸣沙山下,口渴难忍,便引刀刺山,不见泉涌。正在焦急之际,忽见观音菩萨驾到,手持净瓶,倒出数滴甘露,于是出现了一眼泉,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荡漾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干百年来,尽管风沙肆虐,这泓清泉却安然无恙,碧波依旧,成为沙漠中的一大奇观。
月牙泉,东西长约218米,南北宽约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的西南角在7米以上。因其水面如镜,形若新月,所以称之为“月牙泉”。早在东汉时,就成为敦煌的盛景。清代(敦煌县志)里把“月泉晓月”列为敦煌八景之一,是人们喜欢观光的地方。凡睹其风采的人,莫不为之倾倒。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景观奇特,在她身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无形中增添了几许神秘的魅力。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干百年来不被流沙所埋呢?
从地理角度来看,敦煌处于疏勒河流域,疏勒河的主流--党河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改道。今日所见的月牙泉就是党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一处古河湾,所以呈月牙状。月牙泉的基底是由水平状的灰色、紫红色泥岩构成的,加之地势低洼,是一个天然的储水环境。古河湾西高东低,由西边渗出的泉水,顺势东流,聚积而成月牙泉。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约100米~200米,最高处为月牙泉之南的后山西南峰,海拔1725米,月牙泉之北的前山主峰海拔1240米。沙峰起伏,沙脊如刃。当有人顺坡滑落,就会听到响声。人们滑落的沙,经过一夜又能回到山上,山形如初。
月牙泉所在的地方处于鸣沙山前山和后山之间。山谷的西端向上逐渐过渡为沙山,而向东则逐渐变宽成为一片开阔地。就总体而言,构成一口向东的喇叭状地形。月牙泉的优势风为东北风,次要风为偏西风,正好与月牙泉所在山谷的走向近于一致。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着山梁和坡面向上滚动,即使风力再大,沙子也不会刮到泉里。当刮偏东北风时,风顺喇叭口进入山谷,由于地形急剧变窄而受阻,便形成旋转风,而且风速加大,将沙子卷上沙山。这样,既保证了鸣沙山“脊如刀刃”的特点,也保护了月牙泉不被沙埋。
但是,据最新消息报道,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威胁。湖面不断在缩小,水深已不足1米,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据调查发现,月牙泉不断缩小的原因,是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的。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是月牙泉及其周围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农业造成的。
月牙泉
月牙泉
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