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有一座终年都在熊熊燃烧的火红的山,叫火焰山。在《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芭蕉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说的是火焰山。据说,这个火焰山的原型就是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这座火焰山。其实,现实的火焰山,呈东西向分布,并不阻挡西去的道路。不过,现实中的火焰山自有它的神奇。
吐鲁番盆地在我国历史上就以“火州”而著称,夏季非常炎热。有气象记录以来,三次记录到47.6℃这是我国气温的最高记录。在盆地中心一年中有100箱以上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有35天~40天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夏季地表气温最高达70℃以上,而在流沙地上温度则更高,据说可以烤熟鸡蛋或烙熟面饼。火红一片的火焰山,就更为其增添了炎热的感觉。
火焰山真是被熊熊大火烧红的吗?染红火焰山的不是火,而是氧化铁。早在距今1.1亿年~7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沉积了砂质、泥质成分的沉积物,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岩石一砂岩和页岩。由于沉积时,气候异常炎热,氧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大量的氧化铁。就是这些红色的氧化铁将岩石染成了红色。所以,维吾尔族称它为“克孜勒格塔”,“克孜勒”是火红的意思,“格塔”则是山,合起来就是火红的山。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将红色的砂岩、页岩抬升成山,突起在深凹的吐鲁番盆地中部,这就是火焰山。东西长约100余千米,宽10千米,高400米~500米,最高处海拔851米,酷似一条红色的火龙横卧在大地上。
由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并不少,为何独有这里有“火焰山”之称?首先,火焰山上寸草不生,岩石裸露,在一望无际的灰白色戈壁沙滩的映衬下,红色的山体分外醒目。其次,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炎热,在元代就有“火州”之称。再次,每当盛夏,烈日当空,山体表面被晒热,升温很快,把接近地表的空气烤热。被烤热的空气密度变小,上升,与上层较冷的空气发生对流,靠近山体表层的空气便形成密度略有差异的空气层,在这种情况下,光线穿过大气层时,不停地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光线不断地改变着传播方向,这就给人一种火焰山上有火苗蹿动的感觉。有时,在夏季炎热的白天,会感觉到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好像在颤动、在摇荡。就是这个原因,使吐鲁番盆地的这座山格外独特,遂有“火焰山”之称。
火焰山
火焰山
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