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高原东部,有一块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叫做锡林郭勒大草原。大草原的中南部,到处可见由植物固定的沙丘和沙垄,这就是我国的第八大沙漠??浑善达克沙地。浑善达克是蒙古族语,意思是“黄色的小马驹”。相传,很久以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常有野马群出没,曾有一匹离群的黄色小马驹,常常隐显在草原南部的沙漠当中,于是,人们就把这片沙漠习惯地称作“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是指这里的地表,不是纯粹的流沙,而是土壤发育较好,可生长植物的土地。
从地图上看,浑善达克沙地近似于长方形,东西向展布,长大约250千米,宽近百千米,面积两万余平方千米。
进入沙漠,可以看到,在平坦的草滩地,镶嵌着条条突出地表的沙垄。它们呈东西向延伸。据说,这与每年冬春季节盛行的西风有关。沙丘表面生长着牧草,时而还可见到一丛丛灌木和零星散布的乔木。由于植物生长,沙丘表层穿插着网络状的植物根絮。经过多年的生长,老的根系在新陈代谢中脱落,在雨水和微生物的参与下,腐烂、分解,化成腐殖质残留下来。腐殖质富含碳质,呈黑色,所以含有腐殖质的砂层常被染成了黑色或灰色。有经验的沙漠科学工作者,十分注意沙丘断面上的这种深色条带,用它来确定土壤层的存在,并作为恢复沙漠历史的重要证据。
沙丘表层的土壤层与上面生长的草、灌、乔木植物一起,如同一床大棉被,铺盖在沙地的表面,像巨大的保护伞保护着沙地免遭大风的吹蚀。在夏秋季节,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成绿色的大被,盖在地表上。到了冬春时候,气候变干、变冷,植物枯萎,草原一片黄色,干枯的草秸和富含根系的土壤层仍有抵抗风蚀的能力。这样,浑善达克沙地就成了以固定沙丘占优势的沙地。
然而,植被和土被的保护并非万无一失。植被和土壤层发育不良的部位很多,大风袭来,这些脆弱部位首先破损,一旦破损,下伏的松散沙丘砂就很容易被风掏蚀出来,形成风蚀坑。进而破损面加大,风蚀坑变大、变深。发展下去,原本固定的沙丘可能会变成流动沙丘活动起来,原来绿色的草原、沙地,会被滚滚黄沙所代替。
在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地既不是一直固定的,也不是永远活动的,而是随着气候的暖湿与冷干变化,相应地发生沙丘活化、沙漠扩大与沙丘固定、沙漠缩小的往复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往往是以千年、万年甚至10万年为波动周期的。
不幸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形成风蚀坑,沙丘活化,不是自然成因,而是人为造成的。过多的放牧活动,不仅影响了草被的长势,而且牧畜对沙丘表层固定层的过分践踏破坏是沙丘活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不科学的过度放牧活动,如果不予制止,沙地草场会有随着沙丘活化而被废弃的危险。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沙地草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沙地北部的达来诺尔湖区,已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许多游牧民对草场进行围栏,过上定居的生活,这些对于草场的保护和持续利用都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