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源地。可是,这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怎么来的?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松软土状沉积物,广泛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地区。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等地,以黄土高原最为集中,厚度达100~200米,面积约44万多平方千米。黄土主要由粒径在0.05~0.005毫米的粉砂组成,比重较轻,孔隙度大。干燥时较硬,常常形成直立陡崖,遇湿变软,遇水分散,所以黄土高原的水蚀很严重。黄土的成因极为复杂,但主要是风成沉积所造成的。
黄土沉积仍在进行。每年冬春季节,雨水少,气候干燥,广大的西北沙漠地区的尘埃被西北风以悬移的形式搬运到东南方向,并随风速减缓而降落下来。最明显的黄土沉积发生在寒潮和沙尘暴天气期间,扬飘的黄尘通常可以到达我国长江以北,较强的降尘还会飞抵太平洋和日本列岛。
数以百米计的黄土高原黄土层,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年复一年累积形成的。科学家已经研究出,黄土的形成始于距今大约250万年前。自那时起,全球气候由热变冷,南极、北极和高山地区有大量冰川分布,并一直延续至今。现代黄土地区主要处于半干旱草原环境,最利于黄土的保存,使来自西北方向沙漠地区的粉尘,源源不断地降落,并保存起来。黄土常分布于沙漠的下风向,在我国一般处于沙漠的东南外围。沙漠和黄土同时共生,就像亲兄弟一样,所以科学家将它们形象地喻为“孪生沉积”。
由于沙漠与黄土的孪生关系,我国的沙漠分布区和黄土分布区不仅紧密相邻,而且在沙漠区和黄土区之间形成了一条过渡带,这就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沙漠黄土边界带。
我国的沙漠黄土边界带,自东北向西南,走向蜿蜒,大致与年均降雨量在200~400毫米的半干旱草原环境带相吻合。这条自然环境带,在沉积上,表现为既有沙丘砂,又有黄土砂沉积;在景观上,表现为既有沙漠,又有草原,还有黄土;在农业上,表现为兼具牧业和农耕的农牧交错带;在居民分布上,常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带。
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其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对环境变化的反映十分敏感,记录细致。当气候变得相对湿润时,黄土和沙漠上土壤发育;当气候变得相对干旱时,流沙和粉尘沉积增加。科学家已经在这里提取了大量的过去15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对揭示我国气候变化规律和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很有帮助。
黄土高原
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