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且末,暂别了且末--民丰段新修的公路,我们又向西移师到已成公路且末--民丰段上的雅通古孜兰干,去进行公路风沙危害的工程防治效益试验。因为这里离民丰县已较近,大约60~70公里。当地又有一个公路道班,有5个工人,护卫着这前后的百十公里路段。道班座落在河谷低凹处。这里还有条小河,称为雅通古斯河。河边长了些芦苇等草本植物,环境还算清静。只可惜没有女生,没有谈情的对象。但是让人高兴的是河里还有一种无鳞的小鱼,工人们常去垂钓,吃不完挂在铁丝上凉晒,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技不如人,但也多少有些收获。那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地在祖国大地上烧点着,也多少漫及到边陲小县且末、特别是民丰。带着红袖章的人们,以怀疑一切的眼光,四处在寻觅,以发现斗争对象。所以,除了采购生活必需品需要跟车外,我们一般不进县城。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不过,说实在的,我们在雅通古斯的防治风沙危害工程试验点,并没有这种闲情逸致,而是在与即将来临的风暴抢时间、争速度,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我们的试验设计和施工工作。虽然暂离社会上文革的袭扰,但却正迎着大自然的风暴--沙尘暴,而勇往直前。我们的实验和治理工程主要分成如下三个部份:1.进行野外不同类型公路路段缩尺模型的修筑,以测定和证实在自然界分离理论的真实存在和其分离区尺度;2.在已成公路上边,对风沙危害路段进行工程治理设计和施工;3.进行风沙观测,以判定各种实验治沙工程的效益。照片23就是我们当时工作现场的部份写照。a、b照片上显示的是在雅通古斯原型公路和
修筑的比尺路堤模型上进行的丝线、烟流分离区的测定实验。从贴地上4层的丝带走向和迎风路肩下烟流生成的两个涡旋,证明在实际公路和缩尺模型上,路堤迎风坡角的分离作用确实是存在的。路肩角线就是分离线。并且其分离区厚度约为堤高的1/3,宽度约为路面的2/5。因此,在沙区修筑路堤时,不宜过高。在满足水害及沙丘高度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低路堤通过。路肩角也要给予尽量圆滑,要一改修路的四线三面常规。因为这是沙区。c、d、e、f照片是在实际公路旁设立的各种苇排下导风工程。它们的板面有紧密的,也有疏透的;有与公路平行排列的,也有与公路垂直设置的;有一字排也有八字排,有单排更也有双排。总之,是顺应当地风沙流运动方向,希望用它们来防治各种路段的风沙流及沙丘前移对公路的危害。当然,正如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叙述过的原因,在风沙线上更应采用过沙路面设计,在土石方工程上下功夫。而不是等产生了危害后再来治理。因为任何工程措施,包括种草种树(当然,它的生态效益另当别论),都是消能的,都免不了带来新的阻力和障碍。因为积沙不像季节性积雪,它是不会自己消融的。而g 片是在实验路堑上测量表面压力分布的试验。照片上的白片是静压孔。后面连着管子,连接到多管压力计上。h、I是为输沙设计的“棺材”群和自己动手修搭的放仪器的芦苇观测小窝子。总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让沙尘暴更快更猛地到来吧,我们的实验工程已基本修建完毕,各种实验测试仪器装设已毕,正等待大风暴的来临及考验和得到想得到的数据。因此,我们日夜等待着天气过程和风暴的来临。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等来了几场较大的风的考验,完成实验测试的要求。大家都很高兴,几十天的辛苦算不白费,但也发现一段双排导风被吹毁(照片j)和表面压力测量不尽人意的情况。后者因为风力还不够大,我们的多管压力计是机械式的,反应太慢,而拍摄后人工读数精度也不够,所以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但是,我们大胆地把现代空气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流场测试、显示方法,引用到野外和自然界的工程绕流上,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说明风沙、风雪运动科学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过去的宏观描述,定性考察上,而应引用最新的自动化科技手段,并与数学力学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让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