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白色飞魔出没的山谷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吹雪、雪暴和雪崩是风雪运动及危害的三种基本内容。关于吹雪和雪暴运动,我们已经在第二章谈过了。这一节主要来谈谈雪崩运动的相关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又一首关于描写自然运动的诗。你们看,诗人把庐山瀑布写得多有诗意。如果要把它转来描述雪崩,你们看是否也有几分恰当。当然,不切合之处也是很明显的。首先,瀑布是在山岩上下固定的水道作基本上是垂直的下落运动。瀑布下来一桶水,到地上还是一桶水,它不会增多。而且它还因风吹而飘散一些和分散开来,所以它砸到戏水人们的头上,并无伤害;而雪崩却是一旦顶上积雪体产生断裂,受干扰而失稳的雪崩体离开山坡的初始位置,在重力作用下,挤压推动着下头的雪体。下行的雪体裹胁着沿程山坡两侧的积雪,令雪崩体体积以极快的速度增大,以愈来愈大的气势,雷霆万钧之力,扫荡着山坡及雪崩槽沿途两侧的一切力图阻滞其下崩运动的障碍。不管是岩石、树林、土堤,还是房屋建筑、车辆及人畜。因此,人们要是碰到,能拣条命,就算你命大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形成瀑布的水流由于其密度要比空气大千倍,粘性要比空气大百倍。因此,水流在下落过程中空气没有多大能力阻滞它运动,也没给它增加什么质量。水流的动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因受阻力及压力作用而下落散在较大面积上,再加上瀑布高度一般不高,所以,动量增加不大,不会对人们造成什么伤害;而雪崩产生的雪崩体与空气相比,其密度仅比空气大几倍。因此,在主雪崩体的冲击、剪切和推动作用下主崩道上的积雪及其它杂物、特别还有大量空气的加入,令雪崩气雪二相流体,在向下崩泻的过程中,质量很快增加;其二是高山上下来的雪崩体,把高位置所具有的位能(或势能),转换成动能。从而令雪崩体下崩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高山比瀑布要高得多,因此位能和转变成的动能也大得多;其三是这快速下崩运动的雪体,根据柏努利定律,将造成越来越低的气压。再根据流体连续性定理,雪崩体周围的空气也将要极力进去补充,从而造成巨大的空气团一并往下冲,这就是雪崩风。它不但具有炸弹冲击波样的破坏力,而且可令被扫及的动物和人员因气压低而窒息;最后,也是很重要的是雪崩雪气二相流体,同样由于中部流体运动速度高,气压小,在二次流作用下,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雪粒也将大量进入到主流而一起下崩。因此,雪崩体不仅因其质量巨大,速度快速,而且由于它带动周围的气体密度较小,受地表阻力作用也小。所以雪崩体上的气流将以比雪崩体大的多的运动速度往下冲击。产生冲击波似的雪崩风,从而可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很长距离。不仅越过雪崩槽区和山坡,而且可越过槽下的公路、甚至把公路上的汽车吹过坡下的河流,掷到对面的河岸及山坡上。因此,我们可否修改李白上面的诗,来描述祁连山上的雪崩:

                                                                                                          观祁连山雪崩

 月照祁连似卧蚕,
 遥望雪一挂前山。
 飞黄一跃三千丈,

 正是雷霆落九天。


    飞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它们从空中奔腾而下,具有巨大的威力,就像九天雷霆可以震憾大地。怪不得有人把雪崩运动与导弹和送卫星或航天飞机上天的火箭运动相提并论。他们认为两者之间不同仅在:(1)火箭在上升运动中,质量不断减少,是因燃料大量消耗。而雪崩在向下运动时,因两侧的积雪等固体物质和空气的大量加入,其质量却在大量增加;(2)火箭是在空中运行,主要是空气阻力。而雪崩向下运动时,除了空气阻力外,还要与底部雪层或基岩等相接触,而地表阻力较大。因此,可否完全可用火箭运动方程来类似地摸拟雪崩,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是有怀疑的。我们想,这两种运动最相一致的地方,就是在启动之时,它们都是从速度为零、然后立即进行加速度运动。火箭是由于在上升运动中质量的很快减轻和高层空气较快变得稀簿,因而空气阻力很快减少而加速。可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每秒),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每秒)或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大家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火箭可以达到围绕地球轨迹运转的地球卫星运动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可达到太阳系围绕行星运动的运动速度,也叫脱离(地球)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是可脱离太阳系而运行到其它星系的运动速度。而雪崩则在重力作用下,进行近似于自由落体的加速运动。并且由于雪崩体的裹胁和摧毁扫荡作用,雪崩山坡或雪崩槽及其两侧受影响范围内的积雪,表土及林木及周围的空气,都被吹入及汇集到主流体中,因此其质量快速增大,其动量及动能增长很快。再加上高坡上的位能转变成动力能,所以其加速度也很大。因此,雪崩气固二相流体,很快就以巨大的加速度向下运动。但是因为山坡坡度不大,一般在20°~65°之间,再加上雪崩沿线坡上有底层深霜和树木、灌草及山谷地物的阻挡。因此,其加速距自由落体颇远。且只能在雪崩后的一大半距离,作加速度运动。而一旦感到落地的影响,雪崩体将会减速,只是雪崩风减得慢些。如果雪崩槽光滑而笔直,那么这个加速度将要维持较长的距离,直至着地前。因此其末速度应等于零。所以,雪崩的前大半段,与火箭升空较相一致,而着地前,则是不一样的。为了深入一步说明上面所讲的两种运动,我们引入一点数学关系式。首先,垂直上升火箭的运动方程是:
                       (22)
    式中m为火箭的质量,Z、分别为火箭上升高度、上升速度和上升加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K为阻力系数,c =为火箭反推速度。为火箭的发动机喷射速度。方程(22)式左项为惯性力,右第一、二和三项分别为重力、阻力和反推力。以上方程就是说火箭垂直运动的作用力与重力、所受空气阻力和由于质量极大减少产生的冲量相平衡。其中由于运动速度快,阻力已进入平方区,即阻力与运动速度平分成正比。近似地,雪崩的运动方程在以坡面向下为x方向时,可写为:
                                      (23)
    式中R=g(sinθμcosθ) θ为山坡坡度。μ为坡面动力摩擦系数。其余各项意义同上。由(22)和(23)两方程可见,雪崩和火箭的运动方程确是十分相似,或可说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仅在右边一、三两项的正页号和其中系数的内容。根据实验相似理论可知,所有运动方程一样的运动,都是相似的运动。因此,雪崩下崩与火箭上升运动是同一种类型的运动或是基本相似的两种运动。下面来讨论方程的解。由于火箭运动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下面仅讨论雪崩的运动。要解上方程,主要要知道沿程雪崩体质量m随时间的变化。由运动分析可知,雪崩体的质量m可表示为:m=hbx为积雪层平均密度,h为平均厚度,b为雪崩影响范围的平均宽度,一般要大大于雪崩槽的宽度。x为雪崩体的运动长度。当我们仅研究单位宽度(即b=1米)雪崩流的时候,方程(23)变为:
                                           (24)
    式中=k/( ) 。上方程是一个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其解为:
                                                  (25)
    对上式进一步积分,可得雪崩沿坡运动距离x随运动时间t的变化关系:
                                             (26)
    (24)及(25)两个方程解的初边条件是:x=0,=0和t=0,x=0。由式(25)可见,雪崩开始段速度随距离的平方根x1/2而增加,增加得并不快。如下崩4米后,速度才增加了一倍。它又是随着坡度θ,密度和积雪厚度h等等增大而增大和随着坡面动摩擦系数μ增大而减少的。但从式(26)可见,雪崩运动距离随运动时间t的平方而快速增加,即时间增加1倍,运动距离要增加4倍。举个例子:如雪崩体第一秒种走1米,那么第二秒钟要运动4米,第4秒钟要运动16米,第8秒钟要运动64米。…… 这样,一个2公里长的山坡,雪崩体大约只需1分钟多点的时间就到地了。可见,雪崩是一个十分快速和多么可怕的运动呀。当然,比起自由落体还是慢一些,当不考虑空气阻力时,这个高度,自由落体只要20秒钟就到地了。
      所以,受雪崩危害至死的人们,所以张大嘴巴,瞪着双眼,这并不是由于受到强大的空气压力(但有强大的动量变化产生的冲击力)的作用,而是受惊吓,特别是由于气压小,空气稀薄,像爬高山一样,要强大嘴巴呼吸。缺氧啊!
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存在与人类的存在相近,但对它的科学观察研究,在国际上大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我们国家有组织的科学考察,是在50年代末才开始的。至于进行系统的野外半定位、定位实验、观测和工程治理 ,那已是60年代末期的事。下面我们借崔之久先生的口,先来讲讲白色飞魔出没的山谷的故事吧。
    在那遥远的1957年,那是6月的一天,一个连降三天大雪的雪后天晴的日子。当时由于缺乏经验,登山仍然按计划继续进行。当我们从1号营地(4400米)出发,在没膝深的雪坡上攀登。当我们登上一个相对高度约30米的陡崖稍稍休息一下。但一看,这里正是一个雪崩槽。我们也知道应快速穿过这是非之地,也有人在注意6000多米的山脊状况,并未发现异常。当我们结束休息并迅速横穿雪崩槽时,我偶然一抬头,发现雪崩已经下来。我大喊一声:“雪崩来了,快过去”。但话音未落,身体已被雪崩流体卷了进去。当时我大脑清醒,身体在朝山下飘。时而被抛起,时而感到撞上了什么。我闭着眼睛想,这下完了,但约飘下一千多米,到了早上出发的高度,我突然停了下来。我睁开眼,发现自己被卷入一个冰洞中,恰好停在洞的半腰,面孔向着深不可测的洞底。一两分钟后余雪也不再往身上洒了,我听到有人喊救命,就把埋在雪里的半个身子拔出来,用冰镐去刨雪。终于把老初同志扒出来,他的脸因雪埋憋气而变成紫红色了。当我们爬到洞口,有人告诉我们说老丁同志已牺牲。我们五个人一串,他走在中间受冲击最利害。
    这次穿越雪崩槽,我们一共牺牲了4位同志。血的教训是深刻的,它首先要告诉人们的是:大雪后雪崩沟是穿越不得的。因为在陡峭的积雪坡上,特别是雪崩槽积雪体本来就
    十分不稳定,坡陡、雪松、雪厚,人们相互呼唤,重重的脚步声都可破坏它的不稳定平衡。一穿越,要命的雪崩就随时可能发生;其次是雪崩的崩落速度异常的快速,大约是自由落体的三分之一,通过?望是不解决问题的。等到看到雪崩,几秒到十几秒时间,人们想躲是来不及的;再是穿越雪崩槽的中心部位最危险的。所以,在万不得已要过雪崩沟时,在进入沟边后要看清上面的动静,然后2~3人一组,快速通过,拉开距离。过一批,再下一批。不要一拥而下,像放羊似的。要组织好,轻步悄声地尽量快速通过,以确保安全。

    下面再来讲讲我们在天山雪崩站的故事。正如第二章所讲,1961年9月,由新疆军区生产办公室委托新疆科委把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所和新疆分院地质地理所,新疆交通公路管理局和公路设计院,新疆气象局(台、站)和公路养路段等单位组成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天山雪崩站(照片30)事实上是依附在伊(宁)诺(羌)国道的乘胜道班。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气象观测场(照片31)和相应的雪崩实验观测设备。为什么把这道班选为雪崩试验、观测站呢?原因是此路段位于巩乃斯河谷,山高、坡陡和下雪量十分丰富。


                      
            照片30 天山雪崩站(苏珍摄)                         照片31 天山雪崩站气象场(苏珍摄)
 


    据区气象局和焉(耆)伊(宁)公路交通部门记载,这里的雪害主要分布于巩乃斯河上游天山中山地带。巩乃斯河谷上游发生的主要是吹雪危害,而中游则是雪崩危害。据访问得知,这里雪崩几乎是年年都有,但大的雪崩大约是10年一个周期。在我们建站前一年冬季,这里就发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大雪崩灾害。据公路段长的日记记载:“1966年12月20日前在当地下了大雪,估计下雪量平均达到50厘米以上。山谷平地已积雪1米以上,而山坡积雪许多已达1.5米。20日我们往前开的两辆汽车被前方的小雪崩(坡面滑雪)埋了,只好返回这里的道班过夜。第二天凌晨,我被敲门声惊醒,不一会道班对面山坡上发生了大雪崩。雪崩雪越过了公路,从道班房子的窗户冲入室内,厚度超过1米,我们全室的人均被雪埋没。我们身上、手上被碎玻璃划伤了好几处。雪崩雪流还越过屋顶,扫掉房檐,并在房后仃积下来,厚有1米多。而房前的积雪更厚,大约有7-8米厚,总积雪量估计在8000立方米左右。接着雪崩在山谷中断续发生,回声此起彼伏。如雷震耳的声响,游荡在被雪吞没的整个山谷。天阴沉沉的看不见太阳,山谷里一切活动都被抑制了,人们几乎都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情景持续到22日才算结束。雪崩过后,眼前的公路不见了,远处的路堑被填干了。雪崩雪堆满了半填半挖路段,恢复了原始坡形,河流也被堵塞,形成大小不等的湖泊。部份森林被破坏,电线杆电线被砸断,通讯也中断了。这次雪灾使交通阻断持续了4个月,造成巨大的损失(照片32、33)。或许正是这场雪崩大灾害,才促使自治区公路交通、军区和科学院等部门,决定成立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和决定在艾肯达坂建立吹雪实验站及在巩乃斯河谷建立雪崩实验观测站。

    公路段长的上述日记,几乎涵盖了天山中山带季节性雪崩的所有科学问题:雪崩的形成、运动和破坏作用及危害过程。


                                    
         照片32被雪崩掀去的屋顶(苏珍摄)                         照片33 雪崩堵塞了河流形成的临时湖泊(王彦龙,92)
 
    雪崩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积雪量与山坡坡度。当然也和气温、雪层含水量、植被及受干扰的程度相等等有关。积雪量是雪崩的物质基础,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但积雪量本身又与降雪量、风向风速和坡面植被及其分布等有关。因为天上降下来的雪花较轻,可随风飘荡,于是在静僻的沟谷或林木地积雪就较多;特别是风速较大时,地表形成风雪流,风雪流就可令地表积雪重新分布,从而下风山坡大量堆雪,引起坡面雪层不稳,产生雪崩。根据简单的山坡积雪平衡模型(图22),可以得到雪崩时积雪的临界厚度ht:
                       (27)
    式中C为山坡上雪层的内聚力(以Pa计),ρ为雪的容积密度(以g/cm3计),为山坡坡度(以度计)和tgφ=f,为雪层与山坡的摩擦系数。由(27)式可见,雪崩的临界积雪厚度ht与雪粒内聚力C和雪层与山坡摩阻f成正比,而与雪体容重ρ及山坡坡度成反比。另者,由(27)式,也可很方便给出在临界积雪厚度ht条件下的雪崩临界山坡坡度t :                  
                    (28)
    由(28)式可见,雪崩的临界山坡坡度t是随雪层与山坡的摩擦阻力f和雪层内聚力C成正比,而与临界积雪厚度ht和雪层容重ρ为反比。
对于雪崩运动,由图23和表1可见,不管是坡面雪崩、沟槽雪崩还是跳跃式雪崩,其雪崩体运动形式,都基本相似。只是发生的地形、雪崩的强度和运动的路线不尽相同而
 
                               表1   雪崩运动速度  随坡角  和距离x的变化
X(m)    (°)
0
10
20
50
70
100
150
300
500
1000
27
0
0.43
0.61
0.96
1.14
1.36
1.72
2.36
3.04
4.30
35
0
1.89
2.67
4.23
5.00
5.98
7.32
10.36
13.37
18.91
50
0
3.11
4.40
6.96
8.24
9.85
12.06
17.06
22.03
31.15
 
已。由图24和照片34及图25可见,雪崩发生首先是雪崩体要与成片的积雪分离开来,即出现断裂。这就是为什么横穿有厚积雪的雪崩槽是

危险的原因。因为它可人为造成初始的断裂线。一旦初始的雪崩体与成片的积雪体分裂开,那本来已是十分微弱的雪层及雪粒间的内聚力突然消失,沉重的雪崩体就很容易在受到其它刺激因素作用下,如呼喊声、众人沉重的脚步声、汽车行走震动或者阵风吹括,都可能会失稳而向下滑动,这就是雪崩的开始。可见雪崩开始时的运动初速度是接近于零的。而雪崩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又是


 
 
     图23  雪崩综合分类表(据瑞士联             图24  雪崩龙头运动示意图
    邦雪和雪崩研究所引自王彦龙,92)             (据王彦龙,92)
 

与雪崩体的质量及其空间分布,山坡坡度及阻力和地形曲折、拐弯等等有关。至于雪崩开始后,雪崩道上的积雪很快逐渐地推挤随主雪崩体一道迅速下崩。再加上由于通道中心的运动速度快,中心的空气压力低,两侧的积雪就在这个压力梯度力作用下,向中心移动,这就是所谓二次流的作用;当然,还应以主流的直接冲击剪切携带的作用为主,以二次流的收敛、集中为辅。总之,雪崩在坡上,直至落地之前,雪崩体的运动速度都应是一直在增加的,这从表1可很清楚地看出。但在落地前一短时间,当感受到地表或山谷的阻力时,雪崩体的运动速度会很快减速,以便落地后变为零速度。但大量的动能还是被雪崩风所携带,它还有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力,尽管它已不是雪崩的主体了。至于如何考虑雪崩的末速度,那从上面的讨论已可见一斑。而从下面的资料(表2)。也可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照片34 干雪崩形成的龙头                                                                     图25 雪崩运动过程示意图
                                              (据王彦龙,92)                                                                         (引自冰川冻土所,79经修改)

 

                                             表2   典型沟(5号)各段雪崩运动速度计量统计表

段  号
路段长度
(米)
坡  度
( °)
加速度
( 米/秒2
阻力系数
各段末端的运动速度
(米/秒)
0 -1
50
37
3.65
0.09
16
1 - 2
130
30
2.37
0.09
21.1
2- 3
113
45
4.80
0.09
31.1
3 -4
123
38
3.71
0.09
34.3
4- 5
60
31
2.53
0.09
33.2
5 -6
104
29
2.13
0.09
30.5
6- 7
192
26
1.68
0.09
25.0
7-8
93
19
0.40
0.09
18.5
8 - 9
61
7
-1.75
0.09
0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实际山坡和沟槽雪崩运动的“龙头”形成和气浪的冲击运动。从图25可见,山坡和沟槽雪崩运动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积雪体头部断裂(A)以后,雪崩体由速度很小的滑移到由于下滑,位能转变成动能而加速和加大阻力。并由于推动前头和裹胁两侧大量积雪而迅速膨胀和由于空气的大量进入而上下左右剧烈的湍流交换而形成龙头。且在山坡下某一高位(B)上,运动速度达到某一个最高值;接下,由于坡面的动摩擦阻力和感受到地面山谷的地形阻力作用,而令雪崩体及龙头运动减速,很快进入匀速运动阶段(C);最后,由于山坡高度进一步减缓,甚至遇到山包、建筑物或山谷、前方山坡等的阻挡,雪崩体中的雪颗粒迅速减速,令其中的雪花和挟带的泥岩和草木等杂物较快沉积下来,但龙头依然乘着雪崩风,以巨大的冲击波及冲击力,向前疾进。当它越过山谷,跨过河流直至对面的山坡上。它虽可摧毁沿程的林木,建筑及人畜、车辆等等。但雪崩风也终于停了下来。这就是说,这场雪崩运动已经结束。当然,雪崩加速运动形成后,匀速移位和减速堆积区的长度,是随具体雪崩条件而变化的。特别是随雪崩体质量、雪崩区宽度、山坡坡度、高度和沉积区的大小及深度等有关。资料表2给出根据实地调查量测的记录,并利用编号为5号沟的地形图,借用古奥公式得到很好证实。表1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表2是根据实地条件条估算的。两表的结果是一致的。当然表1分析的只是加速的那一部份。而表2估算的是整个雪崩过程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的情景。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谈谈雪崩防治。雪崩防治与滑坡防治相近,不外是固、阻、输、导、化和促六个字。前面四个字是对自然界二相流动产生的灾害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风沙、风雪和泥沙都适用。但具体对象不同罢了。对雪崩,固是通过坡面植树或搞坡面梯级工程,以达到固定积雪,不让雪崩发生(照片35);阻是力图阻滞雪崩发生,如采用防雪崩栅栏、土丘群等(照片36);输是采用工程措施,如铁丝笼堤和侧导板,促使雪崩改变运动方向(照片37),或采用明洞等办法,以达到保护公路,不让大量雪沉积在公路等保护带上(图26)。至于化和促,指的是采用化学或物理的办法,化掉坡上的积雪,从而防止或减轻雪崩的危害;促是采用人工方法,或打炮或扔炸弹和人工干扰,促使雪崩按我们的时间和强度进行。从而不发生大雪崩灾难。特别因为紧急任务要通过雪崩槽,可人工干扰,让雪崩提早爆发,人员接着再过去,也就安全了。


                               
                                                  照片35 雪崩槽上的梯级台阶群(据王彦龙,92)      照片36 铁丝网栅栏(据王彦龙,92)
                              
                                                照片 37 铁丝笼导雪崩堤(引自王彦龙,92)             图26 导雪崩明洞(引自王彦龙,92)
 
    上面诉说出雪崩这飞魔的种种不是,但我们并不认为雪崩是一无是处的,并非真是个白色恶魔了。其实,雪崩是自然界地表水圈运动中的组成部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的存在是与地球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高寒,干旱区,没有雪崩把大量积雪送给低处的冰川和河谷,那么高寒山区及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那就真的变成空气干燥,绝灭人烟和动植物的火星、月亮一样了。那我们今天要开发西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自然界和社会界一样,稳定并非就是一切。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过程中,即没有绝对的静止和稳定,只有绝对的运动。再说,雪山上,要是一味强调稳定,不让雪崩发生,不让山上积雪崩塌下来,那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雪越积越厚,像给大山盖上的棉被越加越厚,不但让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那大山就越长越高,云就越压越低。所有的大山将盖满了雪,山谷也都填平了,再也分不出那是山梁那是山谷。登山和靠山吃饭的人们及动物们,将找不到一条上山的道路,也找不到一颗可吃的草,整座大山将变成真的雪山,将变成死山!而一旦地壳活动,雪山受到惊吓,那山上无尽的积雪,将向山下倾泻。巨厚的积雪,向山下四面开花,夺路而下,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景象。所以,还是按照自然规律,雪积多了,就让它崩下来,甚至可采用人工干扰的办法,在没人和动物活动的时候,让雪崩依照人要求的时间和方向崩塌下来。让冰川发育,把雪水送向人们所急需的方向上来,那是多么好的事呀,大山也将会感谢我们的。
    至于雪崩还有抛射式的等等,由于它们首先是有山坡上雪崩作准备才实现的。因此,它应是一种混合型的雪崩。悬崖峭壁以下段落的雪崩,其实它是一种雪崩体作向下抛射的沉积运动,不是典型的雪崩运动了。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