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黄河的呼唤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我们填了这首满江红词--黄河的呼唤,它是受到《治水、治沙、治黄河》 一书作者刘善建先生的启发而引发的,也算是和刘善建先生的词吧。尽管我们没有先生的实践和心胸,但也算作一个学生学习先生品行和志向的宣言吧。
    想当年,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和不见黄河心不甘的信念,从闽鲤千里来寻故都,背挎一个小小的包袱进京求学。车过山冬济南,当我在火车上,第一眼见到黄河的时候,我心潮澎湃,胸中升起无限的敬意。这时在我的耳边已响起我们民族的千古绝唱--《黄河颂》歌:“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但说实在的,那是一九五九年夏天,过黄河大桥时,见到的黄河并没有想象的气派。干枯的河床中,只有不大的一股水在流,到处见到的是泥沙沉积的河滩和河中的沙洲。此情此景,像一团乱麻堵在我胸口上。中华民族的摇篮,难道就要成为一条内陆河、废河、死河。这是为什么呢?
    至于长城。上学的五年中,我到过了不少长城段落,认得什么秦长城、汉长城。但看到长城,除了极少部分人工重修过的外,大部分已是一条颓废的城墙。到处是摇摇欲堕的城垛和烽火台,到处是人烟罕至的荒凉衰败景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但到了长城难道就成了好汉了吗?想到有些国家,对自己仅有几百年的文化建筑,视如文物、珍宝,倍加爱护。而我们已有几千年、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象征--长城,却是破败到如此地步,怎能不让人心酸和无尽的感慨。古人说,圣人出,黄河清。我们可否再加一句,国、民富,修长城!
    当五年大学毕业后,真的来到黄河的身旁,站在西北名城兰州市的白塔山上,我仿佛又听到《黄河颂》那荡涤人们灵魂的歌唱:“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我虽然站在你的身旁,但我怎么也无法把“金涛澎湃”与“浊流婉转”协调起来,也无法把“金涛”及“浊流”和从昆仑山上下来之水统一起来!于是我决心去协调和统一这些认识,去理解母亲河的过去和现在,去认真倾听黄河的呼唤和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四十年来,我们溯源青海黄河源,踏遍甘肃的山山水水,多次考察世称千里黄河富一套的宁夏、内蒙河套地区,深入黄河河套段的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到过三门峡,游历了三门峡巨大、综合和独特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了解了三门峡水利工程前后的变迁。几经大河南北诸多城镇和乡村,甚至直达黄河的出口三角洲,看到那里遍布的农田和候鸟们的乐园??巨大的黄河口三角洲湿地。我们开始了解,黄河不利的泥沙、水文条件,不利的河道形态及不永的治黄及防洪措施等等,是基本困难之所在。下面让我们引用刘善建先生的论述,来稍加剖析。
    1. 不利的泥沙、水文条件:由于黄河是一条以黄颜色为基本色调的河流(图18),流域多为黄土高原腹地。黄色的黄土高坡千沟万壑,土层深厚、疏松而干燥,植被稀少,抗水蚀、风蚀能力极差。黄河自从昆仑山的余脉巴颜喀拉发源,一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尾部的共和盆地地界。由于高寒干旱和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质,使该区的沙漠化强烈发展,从而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特别是龙羊峡水库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强烈的土壤风蚀、扬沙及沙尘暴沉积,特别是沙丘前移和库岸沙体滑塌入库,沉沙量每年年均达3131万立方米。这对库容计有247亿立方米的龙羊峡水库,理论上大约可用300?400年。如果以库容损失一半来确定水库的存活条件的话,也有150~200年,这离报废好象还远着呢,现在操什么心呢?但是,且不要忘掉,这每年可能的入库泥沙,其大部份将要以悬浮质*排出水库,而进入黄河水的浑水浓度的计算范围。如果以1/3计,即每年进入上中下游的泥沙量,将达到1000万多立方米,即约1500万吨。接下来就是兰州至青铜峡的黄河上游中段了。这里主要的水力枢纽是李家峡、刘家峡和青铜峡水库。它除接受龙羊峡下来的悬移泥沙外,本区又有许多的多沙小河:大通河、洮河、湟水、庄浪河、祖厉河和清水河。
    你不要看什么大通河、清水河的名字挺不错!以为它们是清澈见底、无阻无滞的省际小河。实际上,它们都是发源于黄土高坡的高浸蚀性河流。像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的黄土,流经固原、海原和同心、中宁等地,都是特别干旱的黄土高原。平时虽然河水不大,河水也不太混浊,但一遇暴雨下来,冲刷、侵蚀和塌岸雪崩般地发生,河水就像泥汤一般。所以目前刘家峡下面的盐锅峡、八盘峡和青铜峡等水库的计划存淤库容,已经丧失殆尽(王玲等,1998年),河口镇上游各支流85座水库,共损失原库容的近一半(98年)。所以水文泥沙运移形势也是十分紧张的。好在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段,从青铜峡到托克托。它经过银川平原和宁夏河套地区,这里由于农业发展,植被较好,入河泥沙相对减少。特别是在河套平原,由于引黄灌溉,大量泥沙随水流进田地里,竟出现进河泥沙量为负值的情况。所以,要是按此形势发展下去,人们有希望此段黄河变成“青河”了。不幸的是进入黄河中游,从托克托到郑州附近的花园口,就是在抗日时(1937年)蒋介石为阻滞日本侵略军而在未先通告的情况下,突然扒开黄河的花园口,结果没有阻住日本鬼子,反而令河南、江苏和安徽44个县受淹,灾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灾民达1250万人,死亡89万人(施嘉炀,1996)。蒋介石真是祸国殃民,罪该万死呀。为什么黄河中游这一段,会如此难以驯服,从图18可见,主要的是这一段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这段有发源于毛乌素沙漠的窟野河、无定河和发源于陕西黄土高原的延河、北洛河、泾河和渭河。“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指的就是这里的泾河!你从其河流的名字,就可略见一般。什么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观其野性、无常性和无定性,就会令人心寒。正如传说中所说,“过了河的人没有过河,没有过河的人却过了河”。一条河,一二十小时之间,洪水一来,河床一会有,一会儿就没了;河水一会儿出现在这边,一会儿又出现在那边了。你想把家搬到船上都没办法应付。除非你家住的是水陆两用的气垫船!特别是发源于当年红旗漫卷西风的六盘山上高峰的泾河和渭河,使得在它汇合口的三门峡水库,原来修建的目的是蓄水拦沙、发电和航运等项目的综合利用。至1962年,蓄水后仅两年,没想到水库已淤积19.1亿吨的泥沙,下泄只是其二十分之一,仅有还不到1亿吨。致使潼关河床严重淤高,渭河河口形成拦门积沙,而淤积末端又迅速上延,严重威胁到西安及关中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后来,多次改建,由“蓄水控沙”改为“蓄清排浑”增进泄洪排沙设施,降低水库蓄水水位;发电机组也由120万千瓦,改为25万千瓦,仅为原设计的五分之一强。从而令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的黄河河床的“地上悬河”形势更加险峻(图19)。一般下游河道高出两岸地面3~5米,最大达10米以上。且有的河段河床加宽,有的河段则左或右岸边则过分掏深(图20)。河床最宽达25公里(河南考城),一般在10公里。而出山东,由于丘陵地质坚硬,河道变狭,最狭仅有450米,从而使局部岸边掏深达10米以上,以求加大过水量。或说河床力求以面积换流量,或以深度换流量。但常常来不及而不能如愿,

从也加重了河南河段的淤积。致使有史以来,黄河经常决口和改道,号称为游蛇河道。据历史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6年)至民国27年(1938)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共计决口543次,重大改道26次。其中6次是河道的大迁涉。又因为黄河至山东垦利东面出口,地势平坦。从花园口至渤海出口,长780公里,落差仅为95米。仅有万分之1.2的坡降。所以,毛主席曾对昆仑山发出感慨:“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其实罪不在昆仑,更不在夏日和冰雪,而是在于沙漠与黄土,在于泥沙!
    2. 不利的河道形态和不永的防洪工程:如上所述,黄河下游河宽水浅、河水浑浊,河道顺直,还有中游来沙较细,所以虽然下游河道比降比长江略大,有利于冲刷,但由于出海口段比降很小,海水潮汐力大,河水时常被顶住,河流成凹形。加上河床及河岸均为细泥沙组成,因此河性游荡,河床和河岸比起长江来均属不稳定。古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之说,指的就是黄河下游河段。
    文献研究证明,黄河出三门峡口时的比降为万分之1.5,即1万米距离可降1.5米,而长江下游荆江段比降仅有万分之0.22。从比降上看,黄河下游应能比长江有较大的冲淤能力。但是,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宽深比在20~40之间,即平均宽度仅是深度的30倍左右。如果河道水深为2米,河宽就有60米;而长江宽深比才是2~4之间,平均为3。所以黄河河宽是长江的10倍。河床宽本来是为应付洪水大而考虑的。但一宽,河水就少受约束,如脱缰之野马,肆意奔流,随意纵横。再是黄河水的混水浓度,比长江大30倍。要推动浑水运移,需要更多的能量,即需更大的河床比降。所以,不仅抵消了比长江大出的10倍比降,还有亏空。研究表明:河床比降与浑水浓度的2/3次方成正比,而流速又与比降的1/2次方成正比,但抉沙能力与流速的3次方相关。所以,抉沙能力、即输送泥沙的能力是与浑水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就是说,黄河的输沙流速要比长江大3倍多才成。
    至于黄河防洪的工程措施,如今主要是依靠黄河大堤、周围的滞洪蓄洪水库和分洪区这三级工程。为什么说它们是短寿命或不永的工程措施呢?这是因为如前所述,黄河下游河道多为悬河,像是在人们头顶上的一把利剑,似乎随时都可能从天而降,把灾难降临到沿河无辜的人们头上!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发生大范围的决堤灾害,但高出人们居住平面3~5米,甚至10米以上,而且多是土堤。你看,能不让人害怕吗?所以,一发洪水,两岸人民整日在大堤上,与天斗、与地斗,更与洪水斗。而且随着下游河床的逐年淤高,大堤还要再加高。无休无止的加高,致使河坡上一个老鼠洞,一窝蚂蚊穴,都令人害怕。君不知,古人云:千丈之堤,一蝼蚁之穴溃!真是不能不让人整天提心吊胆的。记得解放前,小的时候,见到许多逃荒要饭的北方人,他们不会说闽南话,人高马大,穿着一身臃肿的破棉衣,拖儿带女的,浑身乌黑。大人们说是从山东、河南来的逃荒老百姓。如今算明白了,他(她)们原来是蒋介石扒黄河花园口产生的水灾难民。因为其危害长达9年。他们不远数千公里, 一路步行、要饭,才到了闽南等地,真是令人悲伤。
    对于黄河沿岸调洪水库和分洪区,在大洪水时也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大量泥沙的淤积下,水库更是短命的。而依靠舍小家顾大家的分洪区的老百姓,虽然发扬了风格,但有多可怜。如今提倡建高脚楼,以便暂避洪水于一时。但小楼要盖多高呀,至少10m以上,否则洪水大了,也有灭顶的危险。

    总之,如今最重要的预防措施,还是水土保持这一项。特别是中游泾河、渭河和无定河等流域,它们正是流经黄土高原腹地与毛乌素沙漠等环境恶劣,泥沙供应量大和雨量不多但经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的地区(图21)。所以,尽快做好这些地方的退耕还草,坡地改梯田、小流域连片治理和地表机械沙障固定等工程措施,这才是千秋百代的永久性工程。当然,流经广大黄土高原的黄河,要真正达到澄清确实是不易的。除了流域及各支流的水土保持外,河岸和河床也是疏松的黄土和细泥沙呀!再加上下游的凹形河床,河口淤积严重。所以,还要整治河型(纵横断面),加固河岸和粗化河床。只有这样,真正的黄河清才能出现。而正如上述,对如今三次放水冲淤的举措仍有怀疑,其原因在于此,也在于考虑出路的困难问题。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