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西南(青藏高原)冻土大区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8-15   作者:   资料来源:

1.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地 

阿尔金山-祁连山是上新世晚期以来强烈上升的褶皱断块山地,先是阿尔金山沿SWW-NEE方向,之后祁连山转向NW-SE方向,二者大体呈弧形构成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界。该山系总长约1700~1800公里,阿尔金山带较窄,仅20~50公里;祁连山地较宽,是由一系列NW-SE方向排列的断块山地所组成,其西段有鹰咀山、野马山(又称大雪山)、野马南党河南山、察汗鄂博图岭、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平均海拔4000~4500米;中段有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及青海南山,海拔一般在4000~5000米;东段有冷龙岭、达坂山及拉脊山,海拔在4000~4500米。各山地之间为一系列长条形断陷谷地及盆地,它们是大哈尔腾河盆地、沙图盆地、党河上游大水河谷地、大通河谷地、哈拉湖盆地及青海湖盆地等(《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编写组,1989;朱台铸等,1994)。上述各山地一般海拔在4000米左右,阿尔金山最高峰海拔6161米,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为5805 米;各谷地、盆地一般在3000~4000 米,总的是西高东低。各山地以古生界地层为主,其岩性主要为火山岩、碎屑岩及碳酸岩;各谷地、盆地盖层是第三系湖相及第四系河湖相沉积,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泥灰岩及砂砾岩。该区地表水系除大通河流入黄河属外流水系,其余均属内陆水系。青海湖盆流域面积2.97×104平方公里,大小河流共19条,多年平均总径流量19.3亿×106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0×106立方米的河流仅有6条。布哈河是其中最大者,全长达300多公里。哈拉湖流域共有16条短小河流,径流量均小於0.5×106立方米。以上内陆水系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冰川融水补给(《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编写组,1989)。 

2.柴达木盆地

据最近研究(朱允铸等,1994),柴达木盆地属断拗陷盆地。印支运动至中新世,柴达木与塔里木相通,是地中海海陆交互的浅盆,中新世阿尔金山由水下隆起割断二者联系而成内陆湖盆,第四纪又继续断陷而呈现为今日柴达木盆地。盆地表层地层西部主要是第三系,东部主要为第四系,其岩性主要是砾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以及盐沉积等。

柴达木盆地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三山环抱的一个巨大山间盆地,位于36~39°N和90~98°E之间,面积约12×104平方公里 (伍光和等,1990)盆地地势总的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盆地底部海拔2700~2800 米,盆地四周高度为3100~3500 ,多为丘陵及岛山组成。其中一些岛山海拔到4000米以上,如赛什腾山(4500米)、绿梁山(4111米)、锡铁山(4037米)、阿木尼克山(4166米)、牦牛山(4472米)、夏日哈山(4026米)等。盆地周边发源于祁连山、昆仑山的水系共70多条,常年有水者仅40余条,其中年径流量大於1.0亿×106立方米的河流有15条。发源祁连山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盆地南侧系降水、冰雪融水、潜水混合补给。这些水系注入盆地后未形成统一的汇水中心,而是流入许多次一级小盆地形成现时盆地内众多大小湖泊。盆地内面积大於1.0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8个,其中盐湖26个,面积达1334.3平方公里,占盆地湖泊总面积的65%左右。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属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其中以硫酸镁亚型的数量最多,分布在盆地中央的外围;氯化物型湖发育在盆地中央,矿化度平均为324 g/L(陈克造等,1981)。此外,盆地内还分布有相当面积的干盐滩,以及现代风沙堆积覆盖的地方,尤其是盆地北、西北部风沙堆积和风蚀地貌更为突出。 

    3. 青南-藏北高原北部地区

    该区系青藏高原的主体,包括藏北高原北部和青南高原。地貌形态呈现为完整的高原面,高原面平均在4500~5000米。地势总的是西高东低,其南缘大致以唐古拉山南的班公湖、改则、东巧一带为界,北界以昆仑山为界,西自东帕米尔、喀喇昆仑山及阿里北部高原,东到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的东端。山势也是西高东低,在帕米尔、西昆仑山有许多山峰海拔在7000 米以上,广大的山地面在6000 米以上,形成巨大的冰川中心。中昆仑山(83°~95°E)有若干分散的6000米以上的山峰,形成若干小规模的冰川中心。东昆仑山(95°~104°E)山势较低,一般5000 米左右,仅个别山峰超过6000米,冰川较少,只在阿尼玛卿山(100°E左右)又形成了一个冰川中心。唐古拉山西段山脊高5800~6200米,各拉丹冬峰最高,海拔6621 米;中段一般海拔5600~5800 米,东段山势又较高,许多山峰海拔在6000米以上,均有一些冰川发育(施雅风主编,1988)。在昆仑山、唐古拉山之间为广阔的长江河源(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高平原,内部主要是一些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其间分布着连片的宽阔平坦的盆地及谷地,盆地及谷地中多有地表水汇聚而成的湖泊,这些湖盆多受构造控制,大都属构造湖,是青藏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编写组,1989),仅可可西里地区面积大於1.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73个,总面积约3.4×104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多处於萎缩阶段,已进入后期碱湖、盐湖阶段。盐湖多属硫酸镁亚型和硫酸钠亚型的盐湖(陈克造等,1981)。本区东部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为黄河源区,有鄂陵湖、扎陵湖两大淡水湖。

    在地质构造上,该区自北而南包括昆仑构造带、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羌塘-青南-三江构造区。昆仑构造带主要由近EW向的巨型褶皱和冲断层以及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侵入岩组成。该构造带古生界地层发育较好,主要为浅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碳酸岩,其间夹火山岩及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褶皱紧密、断裂发育,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所组成,其岩层主要为二叠系碳酸岩及三叠系砂岩、砂板岩以及中、基性火山岩。羌塘-青南-三江构造区属不甚稳定的古生代地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大部分地区地台基底深埋於地下,仅在唐古拉山西段个别地区呈断块出露於地表,其岩性主要为石英岩,片岩及千枚岩等。盖层为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碎屑岩及碳酸岩沉积建造,在该区出露较广的地层是二、三叠系砂岩、砂砾岩、页岩及含煤地层。 

4. 藏北高原南部地区

该地区范围系指班公湖、改则、东巧一带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前述完整青藏高原面南缘的延续。其海拔高度低於前者,平均在4500米左右,就地质结构而言,与前者亦有较大差异,也是这里另成一区的原因所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位於该区南部,呈向南突出的弧形自西向东延伸,长达近2000公里,成为该区北部内陆湖盆区和怒江与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总的特征是南高北低或南翘北陷。

    在地质构造上此区属藏北构造区,它是由三条自西向东近於平行排列的构造岩相带组成。由南而北,首先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岩浆带,它是晚白垩世-晚第三纪一系列岩浆活动所形成,其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云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中间是北冈底斯火山岩带,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英安岩等,其形成时代与上述岩浆带大致同期。火山岩在该区分布较广,其覆盖面积在该区西部约占40%,特别是阿里地区呈大面积覆盖。最北部为北部拗陷带。是中生代的强烈拗陷区,其间广泛分布着一套晚中生代地层,组成岩性以白垩系碳酸岩和砂页岩碎屑建造为主。北部拗陷带至今仍保持地貌上的低洼状态,成为青藏高原内陆湖盆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如著名的纳木错、色林错、托日南木错等。

    5. 喜马拉雅山地区

    该区就地质构造而言完整的范围,应该是包括雅鲁藏布江以南,印度恒河平原北缘以北的范围。地质构造上属喜马拉雅构造区,是喜马拉雅运动中形成的世界上最年轻,巨大的褶皱山系。它自北而南由近EW向四条复杂的构造岩相带组成。喜马拉雅山北坡推覆构造带、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叠瓦里克边缘褶皱带。各构造带之间和各构造内部均由巨大冲断层及较小冲断层所分隔,由北而南各构造带及断片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呈叠瓦状,是喜马拉雅构造上的一大特点。

    在地貌上喜马拉雅山系构成该区主体,横贯东西,长2400多公里,山体最宽处达300余公里。山体南斜面陡翘,其上部发育一系列海洋性冰川,中、下部受流水强烈侵蚀切割,形成深峻的峡谷通道;喜马拉雅山地北斜面比较和缓,在4500米左右存在切割高原面,其上镶嵌着许多上新世至第四纪初期的山间盆地和湖泊,其内沉积了湖相砂层、粉砂层及砾石层,这些盆地及延续到现今的湖泊自西向东有松曲、香孜、扎达、达巴、普兰、吉隆、沃马等盆地和佩枯错湖,羊卓雍错湖等。 

    6. 青藏高原东缘山地、横断山地峡谷区

    该区包括的范围大致是青藏东南、川西、云南西北部交界地区。该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带、羌塘-青南-三江构造带的东延部分,其构造线於该区由NW向转到近SN向,总体上呈向NE凸出的巨大弧形构造,构造变化比较复杂,各段差异显著。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杂色泥岩、泥灰岩、砂板岩及火山岩等。

     在地貌上呈现为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宁静山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相间的地貌形态,山高谷深,切割深度大於1000~1500米。由於南来湿润气流伸入谷地,降水丰沛,流水侵蚀作用成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4500 米以上的山地多有古冰川遗迹及现代冰川,是我国海洋性冰川发育的地区之一,冰川侵蚀、堆积作用对该区地貌塑造具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