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多年冻土分布等特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大区域地形组合和格局影响多年冻土的地带性表现。在东北,冻土发育规律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但足松嫩平原介于大、小兴安岭山地和东部山地之间,高度分带性叠加结果,使多年冻土区南界沿山地向南突出,而在平原地区南界则向北移,因而南界呈现“W”字状,摆动在46°N和49°N之间。在西北,阿尔泰山、天山山地与准噶尔、塔里木大型盆地南北相间。高山与盆地高差大。在高度分带性控制下,高山发育多年冻土,而盆地仅发育季节冻土。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多年冻土的发育规律主要服从高度分带性,在高原周边高山区河谷深切地带尤为突出。但在地形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上,冻土纬度地带性有清楚表现。这些规律性表现在前面有关冻土分布、温度和厚度变化规律部分已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足坡向的影响,使山地冻土特征往往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坡向控制到达地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南坡接受热量最多,北坡最少。南坡季节性积雪比北坡早融完。南坡往往较陡、基岩裸露,所以土层较干燥,而北坡往往较缓,有植物蔽荫,土层较潮湿。这些都促使北坡有较低的年平均地温,冻土分布下界海拔较低,相应地,季节冻结和融化、冷生过程和现象自然在南北坡也有差别在我国西部山区,多年冻土分布下界的海拔高度在南坡比北坡高,其差值在阿尔泰山600米(童伯良等,1986),在天山400米(邱国庆等,1981),祁连山210~250米(Guo Pengfei et al.,1983)昆仑山北麓(西大滩)300米,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200~400 (王绍令等,1991),横断山300米(东南坡与西北坡之差)(李树德等,1983),喜马拉雅山300~400米(周幼吾等,1982)。可见,南、北坡上冻土下界高度之差一般为200~400米,唯有阿尔泰山差值到600 米,估计这与阿尔泰山区冬季积雪受风吹扬,其厚度在南北坡上差别大有关。年平均地温在南坡高于北坡,或阳坡高于阴坡,其差值在大兴安岭阿木尔为1.1~2.7℃和1.0~1.7℃,在满归相差1.6~2.3℃,在青藏高原上地温相差1.7~2.4℃,冻土厚度相差50~70 米之多(周幼吾等,1982,1996;戴竞波,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