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云量分布总趋势是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以年平均云量6成作为多云区与少云区的分界线 (此界线相当淮河--秦岭一线)。此线以南到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多云区,此线以北的东北、华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的大部的为少云区。少云区的年平均总云量大多在5成以下。夏季云量最多,在5~7成之间,大小兴安岭个别月份云量可多于7成。冬季云量最少,一般3~5成,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及东北平原在3成以下。
日照百分率50%(相当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等值线相当年平均总云量6成等值线,依此划分多日照区和少日照区。和云量分布相反,全国日照由南向北增加。东南沿海年日照约2000小时,相对日照40%~50%。华北和东北年日照时数2400~3000小时,相对日照55%~70%。内蒙古大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西藏西南部和藏南谷地中部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相对日照在70%以上。一年内相对日照在东北地区以秋冬季最多,夏季较少,其中大小兴安岭日照要少于平原地区;新疆日照以秋季为最多,也是夏季较少,一般是盆地多山区少(《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85)。
云量和日照决定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从而影响到地面和土层温度状况。从全国范围看,多年冻土区都为少云多日照区,但是其季节变化很重要。夏季云量多,降水也多,日照少,蒸发耗热大,从而减弱地面受热程度。冬季云量少,相对日照较多些,但太阳总辐射较弱,加上雪盖的反射率大,辐射平衡可能出现负值,有利于地面冷却和土层的冻结,山区的云量较多,在大小兴安岭、天山山区,云量要比山区以外大1成以上,日照要少5%~10%左右。降水随海拔增大而增多,而且其中固态降水量加大。所有这些对气温和地温的降低起促进作用。当然,前面提到的积雪保存时间和厚度的差异,都对各地区的气温、地温及冻土的分布有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