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至1964年,我参加祁连山石羊河水资源考察研究。负责观测和总结山区与冰雪气候、热量平衡、草甸蒸发研究。工作地区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冰川区,住在只有一米多高的帐篷之中。临时帐篷有时搭在冰面上,有时又搭在湿地上。夜晚如同睡在冰雪中,常需用力挤出狗皮褥子里的积水,抠下睡具上的冰渣。多时喝着凉水,嚼着饼干和冷馍,很少有青菜与热食。白天除进行定时气象观测外,还要开展2小时一次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观测。定期的对比观测需坚持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晚上坐在矮小的帐篷中,把讲义夹子放在膝上,借着马灯或蜡烛微弱昏暗的光,整理分析和总结观测资料。曾记得有一次出外观测山地草甸蒸发时,掉进了沼泽地……,最后采用匍匐的姿势向前爬滚,总算爬了出来。傍晚回到驻地,曾祥银问我咋搞的成了泥人?我回答道,观测时掉进泥潭,差点回不来了。这次才体会到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和险阻。
1965年我参加西藏波密地区古乡冰川泥石流考察,负责高山气候、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及其特征的观测。站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我被眼前雄伟奇特的秀丽景色迷住了。高山雪峰、峡谷深涧、原始密林。这里,1953年冰川泥石流大爆发,从古乡冰川围谷中空峡而出,在泊龙藏布江谷地形成一个宽达3公里、长约2公里和扇形石海。泥石流带出的最大一块花岗岩竟达四千吨。我和邓养鑫等队友下定决心,不管征途多艰险,都要用实际行动参加这场揭示古乡泥石流奥秘的战斗。我们冒着雪崩的危险,爬冰卧雪,开展大量野外观测。白天忍受数千米高处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傍晚寒风卷着积雪扑打面部、钻进脖子,夜里又住矮小的帐篷的种种折磨。
多次的野外工作,大家同心同德取得不少考察和定位观测资料。这些宝贵数据为查清祁连山石羊河水资源,提出应用对策和措施,发现我国存在古乡这样的海洋性冰川,揭示冰川泥石流爆发的奥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