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南极不久,参加了秋季冰盖考察队。这支考察队共有两名冰川学家、一名电子工程师、一名领航员和两名机械师。我们分乘两列专用于南极的雪橇车队,相隔10~20千米缓缓平行前进。
每列雪橇车队由四节车厢组成,在前面牵引的是一辆带推雪板的大拖拉机,接着是考察车、发电车,最后是装载汽油,食品库和笨重仪器的拖车。这些车厢的底部都安装了用厚钢板制成的滑雪橇。
考察车相当于半节火车厢大小,一端是三个铺位和一个放置各种记录仪器的工作台,另一端是餐室和厨房。两个小吹风电炉,可以在车外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使车内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厕所和浴室设在发电车内,这里还有一个自动加热的大水箱,用来融雪供水。发电车和拖拉机用的是防冻航空汽油,每年用于冰川考察及其他短途冰盖旅行的航空汽油,需要100吨。每列车队还带了一个像自行车轮子的装置,自动记录路程里数。
除了天文罗盘以外,我们靠雷达来导航。考察路上有许多高出雪面3~5米的钢制标杆,它是用来测量雪的积累量的,现在也成了我们的路标。领航员用报话机指挥拖拉机手沿着这些路标前进,即使在暴风雪中也不会迷失方向。我们还有一套主要设备--电台,两个车队利用它联络,每天定时向凯西基地报告情况,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与南极的其他国家的科学站通话。
许多观测是在考察车内进行的,因为各种自动记录仪会将考察路线上的冰川厚度、高程,气温、风速等资料自动记录下来。
观测雪积累时虽然需要下车,但不必停车,测定后还来得及小跑赶上车队。因为车辆前进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和西藏牦牛的速度差不多。
观测粒雪层的构造,要用拖拉机挖一个长20米,宽6米、深4米的大雪坑。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我整天呆在这个大雪坑中观测,那可真是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世界上许多冰川学家对南极冰盖很感兴趣。
南极除极少数边缘地区,整个大陆及部分岛屿都被冰雪覆盖着。经过几十万年的积累压缩,积雪逐渐变成冰。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这些冰向边缘移动、伸展,人们将这种流动的冰称为冰川。
南极的冰川填满了所有山谷和洼地,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高峰,将整个大陆和许多处于冰川之下的群岛、海峡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1400万平方千米、表面呈平滑弧形、自外向中心突出的冰大陆。冰盖厚度约2000~4200米。整个地球上的淡水,有四分之三集中在南极大冰盖中,而且是最洁净的水。
南极冰盖的存在与整个地球上的气候、水的循环、地壳变动、生物演化有什么关系?南极冰盖是怎样形成、演变的?南极冰盖与北半球第四纪若干次冰期有没有联系?冰盖是在增厚还是如同北半球大多数山地冰川一样处于退缩状态?南极冰盖是否会像有些科学家预料的那样发生跃动?如果南极冰盖发生跃动,它会不会滑进大洋,这种滑动对海洋会有什么影响……世界上的冰川学家都很关心这些问题。
我们这次秋季考察的地区,是与凯西站连接的洛斗姆冰帽。
我们先沿着冰帽的东侧前进,再横渡冰帽的东侧,最后到达冰帽顶部,历时40余天,行程200多千米。洛斗姆冰帽的直径有200千米,冰的最大厚度超过1千米,是南极大冰盖的一个小的突出部分。我发现,这个冰帽上存在着包括大陆冰盖和高山冰川上能够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成冰带,可以说在冰川的成冰、积累,运动等几个主要特征方面,这个冰帽就是整个南极大冰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