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测积雪的各种形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不同的天气条件、不同的地形环境,所形成的积雪状况,差异是很大的。
苏联有个名叫莫罗佐夫的人,在沙皇俄国的监狱里,被监禁了二十五年。每年冬天,他耐心地观测窗外的雪花是怎样降落的,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又是如何形成积雪的。他发现静风时降落的雪花,大多数是平面贴地的,雪花之间彼此架空,好象新弹的棉絮一样。如果雪片较大,它在飘落过程中,边缘卷曲,此时形成的积雪,很象春天的柳絮堆积在一起。更多的时候,降雪时伴随着风,雪花因碰撞而破碎,形成颗粒细而密度比较大的积雪。如在暴风雪中形成的积雪,颗粒更细,密度更大。
风和阳光好象两位勤奋的雕刻家,它们能将积雪雕塑成各种美妙的姿态。
积雪表面经常可以见到的是优美起伏的雪浪。在比较干燥的积雪面上,只要有气流摩擦而过,就能形成雪浪。雪浪的大小跟当地风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大的雪浪相对高度有超过半米的。一般来说,一个地方雪浪的排列方向,总是与当地的盛行风向垂直的。根据雪浪的这个特点,林海雪原和积雪草原上的人们;可以沿着雪浪的方向,判断自已的前进方向,不至于迷路。
辽阔的雪原上,常能见到表面呈鱼鳞状的积雪。鱼鳞状积雪一般在比较潮湿的不容易飞扬的积雪面上形成,样子很象大鲤鱼上的鱼鳞。这种形态也是风向作用的结果。积雪面上,总有一些不平坦的地方,这些不平坦之处,能使气流改变方向,并迫使雪粒沿着雪面迁移。当这些迁移的雪粒朝着不同方向沉积下来的时侯,往往造成了鱼鳞状的形态。
鱼鳞状积雪
除了上面两种常见的积雪形状外,还有许多少见的,则是干奇百怪的积雪形态。有些,你连做梦都想象不到。以下我们就介绍几种。
雪台:好象遗弃在荒漠里的古代烽火台,当然它的规模要比烽火台小得多。日本人把雪台称做“狐的足迹”,这是因为雪台是由人或者其它动物的足迹造成的,而在日本,北方狐的足迹造成的雪台屡见不鲜。足迹怎么会造成雪台呢?在风力比较充沛的地方,当人或其它动物在积雪上留下脚印后,由于风力的不断侵蚀,脚印周围疏松的积雪被风吹走,只留下脚印里被压结实的雪块反而高出积雪地,成一连串规则排列的雪台。
雪球:北方的人小时候都见过,也都玩过,但我们玩的雪球,是人工制造的。而在大自然中,积雪表面能自己滚成雪球,虽然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滚一个雪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积雪比较潮湿,一个是方向要不断变化。尽管人类滚起雪球来很是容易,但要大自然自己滚出一个雪球来,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雪轱辘:它的形状好似大车轱辘因而得名。空气温度接近0℃,有强风和疏松的雪,或者倾斜的圾地上有疏松的湿雪,都有可能产生雪粘锯。雪原上滚起雪轱辘的景象是非常有趣的,下面是苏联《气候与天气》杂志中有关雪轱辘(苏联人把它叫做雪柱)的一段报道:“1928年3月2日,在科斯特罗马省布伊斯克县的辽阔雪野上,发现一件有趣的现象:湿雪被大风吹滚成圆柱状的雪柱。圆柱两头有圆锥状的空洞。滚动的雪柱是眼看着发生的。在雪柱后面拖着一条尾巴似的痕迹,这种痕迹随着雪柱的加大而扩大。……于是,原野上呈现了一片奇异的景象。有些雪柱的直径达到0.3米,长1.25米。”
雪丘:雪丘的形状与沙漠里的新月形沙丘很相似,但不如沙丘那般高大,呈扁平状。雪丘一般在开阔平坦的草原积雪地形成,它的两个兽角刚好指示出盛行风的去向。草原上的牧人可以根据兽角指向判定目的地的方位。
雪蘑菇:这是聚集在树木枝衩或林冠上的积雪。因为它既象蘑菇,又象雪白的圆馒头,也有人把它叫做“雪馒头”。雪蘑菇所栖息的林木种类不同,因此还有“雪冠”与“雪蕈(Xun)”之分.雪冠指的是树冠浓密宽大的林木上所形成的雪蘑茹,远远看去,它们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张着雪伞的大蘑菇。雪蕈一般在上尖下粗的云杉林中出现,它的蕈伞往往在云杉的底层树杈上张开。
雪檐:这是出现在山背线背风一侧的积雪。雪檐犹如建筑物的屋檐,可以伸出山脊线一、二米之远。当伸出的檐体重量超过雪的承载力时,雪檐就折断塌落。塌落的雪檐常常引起山坡上发生雪崩。
暴风经常改变着积雪的形状。它把积雪卷扬起来,搬运到其它地方,再沉积下来,被重新堆积成雪堆、雪包、雪垅或雪山。阳光也在不断改变积雪的形状。在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冰川粒雪盆里,偶尔可以见到一种瑰丽的景象,这就是具有屈膝人形象的数以千计的跪雪丘。跪雪丘是由于山坡积雪崩落到粒雪盆里,再经过阳光的不断雕塑而形成的。它的高度有1到3米,最高的能达到5米。从远处看,这些被阳光的差别消融而雕刻出来的跪雪丘,很象一些披着白色罩衫跪着祈祷的人,形象十分肃穆芙丽。
柱状积雪
蘑菇状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