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夏季,雪害考察队对巩乃斯河谷的雪崩和风吹雪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
按前几年观测及实验性工程的结果和国外的经验,我们选择在雪崩沟槽的中、下部设土丘群来分割运动的雪崩流,减缓和逐步阻止雪崩的运动,而在山坡上采用栅栏和水平台阶等稳定积雪,在个别陡崖处则采用较昂贵的雪崩渡槽,使雪崩流从渡槽上通过。这些措施能够避免雪崩流到达公路,也适合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
在设计时,我正好收到了杜兴斯基教授寄来的新著——《工程冰川学》,其中介绍了许多雪崩工程的设汁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雪崩运动参数的获取方法和计算公式,这给我们的雪崩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艾肯大坂分队在王中隆的带领下也完成了风吹雪防治工程的设计,在那里主要采用下导风工程,让风雪流从导板下加速通过,甚至还可以将公路上的自然积雪吹走。
这个方法最初在前苏联铁路上使用,我把有关资料交给了从兰州大学气候专业毕业的王中隆,他与白重缓、寇有观、潘暇华等及沙漠室的凌裕泉,刘贤万等在现场和风洞实验室反复试验,最后研究出一种透风式下导风型工程结构,在艾肯大坂全面应用。
我们前后经过7年研究提出的全线雪害防治工程方案,很快被新疆自治区交通厅采纳并及时施工实施,王彦龙、张志忠、王中隆等参加施工监督和效果观测,证明这个方案十分有效并且造价较低。
到现在为止,这条公路再没有因雪害发生严重阻车事故。据统计,自工程实施25年来,因防治了雪害而取得的经济效益达l0亿元以上。
我们的雪害防治研究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96年,王彦龙、张志忠和我的中国雪崩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王中隆为首的中国风雪流防治研究也在2001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我首先将雪崩知识介绍到中国,初创了中国的雪崩学。王彦龙几乎用了他的一生与白色死神打交道,成了中国雪崩学的代表人物,我们推举他为首要获奖者。他得之无愧,因为这是他用生命谱写的感人乐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