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遭遇死神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1972年底,在完成珠穆朗玛峰冰川报告后,我决定再赴天山考察,争取短期内提出全线的雪害防治方案和相应的工程设计。
     为了观测雪崩的运动速度和冲击力,1973年初,我约请仪器室的王良玮设计加工了一套雪崩运动仪。2月,仪器室派董正新、张金生两人带着仪器来到了雪崩站。
     我们决定将仪器安装在雪崩频繁发生的3号雪崩沟槽中,采用人工引发雪崩的方法,测量雪崩的运动速度和冲击力。
     2月18日,天气晴好,我与王彦龙、董正新、张金生四人从雪崩站出发,踏着膝盖深的积雪向3号雪崩沟槽进发。
     按多年的观测经验,在严冬时如无特殊原因是不会发生雪崩的。但是,当我们横切山坡进入3号沟槽时,我还是不放心,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
     我们四人中,王彦龙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大学时代就是北京地质学院的登山队员,受过专门的登山训练,后又攀登过祁连山和积石山主峰,与我一起攀登过珠穆朗玛峰,有丰富的攀登冰雪山坡的经验。我要他打头,在前面探路,我站在雪坡边缘一块巨石上放哨,监视山坡积雪的动态。无登山经验的董正新、张金生夹在中间,踏着王彦龙的脚印前进。
     山坡积雪约1米深,王彦龙手拿冰镐小心地踏着没膝的积雪前进。走了20多米,山坡积雪没有什么动静,看来积雪层是稳定的。王彦龙招呼后面的人上雪坡,走在第二的是董正新。

     刚走了10来米,我忽然看见雪坡的上部产生了裂缝,便大声喊道:“小心雪崩。”
     一声沉闷的雷鸣声过后,山坡上的雪倾泻而下。
     王彦龙先随雪流下滚,而后他采取了登山滑坠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翻身将冰镐猛插山坡,一次,两次……终于将冰镐固定在土壤中。雪流从王彦龙的头顶流过,他露出了身影。
     董正新不知所措,只见他随着雪流向山坡下漂去,在雪流中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就被淹没了。
     我紧盯着雪流运动的方向和雪崩龙头的位置,以便救援。
     张金生慌了,想跑上去救董正新,我连忙嘁:“停住,停住,等雪崩过去后再走!”
     幸好,雪流在一个高约50米的悬岩前停下。
     我看准了一个雪堆便开始顺着已失去雪层的山坡边跑边喊:“董正新在那里!快去救人!”
     王彦龙和张金生也赶到了雪堆边,三人用手挖,用冰镐刨。
     约过半小时,忽然听见董正新的微弱声音:“快挖呀!快挖呀!憋死我了!”
     我们都集中到发出声音的地方挖去,很快董正新露出了头,我们不顾被雪粒划伤流血的冻僵的手指继续加速挖。
     当把董正新挖出来后,大家都精疲力竭地躺在雪堆上。再看一眼只几步远的悬岩及下面湍急的巩乃斯河,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
     我想:幸亏设在悬崖边的用于试验的稳雪栅栏挡住了雪流,如果掉下悬崖,掉进巩乃斯河就没救了。也幸亏我们及时找到了埋没董正新的雪堆,如果不在两小时内把他挖出来,他将会憋死!
     搞雪崩研究就要时刻与白色死神打交道,我虽然自命为雪崩学家,但仍感雪崩救护经验不足。这次雪崩就是我们自己引起的,因为严冬积雪层的底部经过变质作用,变得很脆弱,在雪中行走就会破坏雪层的稳定性,引发雪崩。对此,我有些预感,但没有预见到所有的细节。

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