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死神敲门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7-16   作者:   资料来源:

     已是5月中旬,冬季那场大雪崩留下来的雪堆已经消失,但雪崩痕迹依然清晰可辨,我从杜兴斯基教授那里学到的雪崩知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从各种雪崩标志来看,巩乃斯河谷雪崩区分布在海拔1500~
2500米之间。受雪崩冲击的路段有200多处,到达路基上的雪崩体估计达40多万方。据雪崩标志计算当时雪崩最大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030米。

     大雪崩不仅越过山谷,冲到对岸,而且还产生过威力更大、作用范围更广的冲击波。在海拔1500米的前进道班附近,面朝雪崩方向的巩乃斯河谷南岸大片森林被毁就是雪崩气浪造成的。
      据王段长回忆,1966年的11月7日全线开始降雪,到20日几场大的降雪已使平地积雪厚度达到50厘米,11日晚又是一场强度更大的降雪,一个晚上新增的降雪厚度又达半米以上。
      王段长说:“12月20日,我们乘车从乘胜道班出发查看雪情,半路被山坡滚下来的一股较小雪崩挡住,两辆汽车被埋,只有回到道班房。半夜,我被沉闷的敲门声惊醒,只见一股雪流从窗户冲进室内,全室的人都被雪埋住,我身上、手上被打碎的玻璃划破。我们这才知道刚才不是什么人敲门,而是雪崩来了。当我们从l米多深的雪里爬出来时,房檐被掀开,道班房前积雪厚七八米,房后也有堆雪,一时无法出门,只听到山谷中发出雷鸣似的响声,此起彼伏。第二天早晨,眼前的公路不见了,远处的路堑被填满,电杆、电线被砸断,全部通讯中断,巩乃斯河也被堵,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湖,我们只得在齐腰深的雪中前进,冲出山谷,去报告灾情,因为有数千工人被困在山里,有断粮的危险啊!”


      中国科学院很快就同意新疆军区和自治区的要求,下文兰州冰川冻土沙漠所组织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我被任命为队长。
      接受任务后,我立即着手准备,一方面派王宗太到巩乃斯去建站,另一方面立即将杜兴斯基所著《公路雪崩及其防治》一书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学习。
      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9月份,我带领王彦龙、张志忠、刘光远以及新疆地理所的仇家琪等赶到了刚建立的巩乃斯雪崩站。

     按我的意见,雪崩站建在全线雪崩最多、最严重的乘胜道班附近。这里海拔只有1700多米,处于高山针叶林带,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修养的好去处,但冬天却是白茫茫一片雪原。
     雪崩站是砖木结构,研究室、宿舍、伙房被一条走廊连成一栋整体的建筑,再涂上鲜艳的油漆,在整个巩乃斯河谷,雪崩站的建筑很洋气,显得极为独特。
     为了冬季监测雪崩的动态,在巩乃斯河对岸距站不远的森林中还修了一座塔形的雪崩眺望哨。
     见了这座由我策划修筑起来的标志中国冰川学新的分支诞生的崭新的雪崩站,我心里十分高兴。
     雪崩站的对面是由三个大雪崩沟槽组成的无林草坡,这里每年都发生雪崩,是观测雪崩形成和运动特点的理想的实验场所。


      我们到站后,立即着手布设观测场地,设置测雪标杆,安装仪器,还修筑了几个简易的实验性的防雪工程。
     我设想,经过1967年、1968年冬季的观测,取得一批有关积雪、雪崩的基本数据,1968年夏天可以修筑正式的试验工程,到1969年争取提出全面的雪崩防治工程设计方案,同时总结出中国雪崩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1967年12月,我完成了观测场的布设工作,交待好冬季观测方法后回到了兰州,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时我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和修正主义苗子被夺了权,靠了边。
     这段时间,冰川研究队伍处于瓦解边缘,研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天山的雪害防治研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冰川室每年都有人去天山雪害队,也修了几个防雪试验工程,但资料是零散的,各年度的工作是不连贯的,没有系统的总结。原来设想三年提出全线雪害防治工程设计,后来过了6年,仍然摸不到眉目。

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