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攀登石冰川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门多萨位于安第斯山西侧山麓的冲积扇上,海拔约800米,南纬约33度,最冷的9月平均温度为9摄氏度,最暖的一月平均温度为25摄氏度,年降水量只有200来毫米,气候温暖而干燥,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块扇形地上是一片完全依靠灌溉的农田和果园,盛产葡萄、苹果、梨等,我每天都要吃许多这些在国内常吃的水果,觉得味道比国内的鲜美一些。
    这里到处生长着玉米、土豆和西红柿,听说这些农作物都是从美洲传播到全世界的。
    柯尔特教授还告诉我辣椒也是从印第安人那里来的,美洲对于全人类的贡献是多么大啊!
    柯尔特教授算是我的老朋友了。
    早在1978年,我曾在瑞士召开的世界冰川编目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见到来自阿根廷的柯尔特教授,他报告了阿根廷的冰川编目情况,使我对安第斯山冰川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知道他还是一位冻土学家,对南美洲安第斯山的独特的冻土地形有着深入的研究。
    柯尔特教授那年71岁,已是满头白发,但仍然精力旺盛,异常活跃。在我到达门多萨的第二天,他便提议去安第斯山里去考察冰缘地貌。
    安第斯山区交通比较方便,有几条公路直通山区,柯尔特带着我先沿门多萨河上行,进到幽深的峡谷后便向南进入科尔敦高原。
    沿途柯尔特教授向我介绍了安第斯山的自然景观,他说,在安第斯山脉的北部和南部都有森林,惟有门多萨所在的中段见不到一根乔木。他问我是什么原因,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我同他讨论了安第斯山的气候和焚风现象,说这里的自然景观与我国的昆仑山很相似,人们常说昆仑山上一棵草,就是只有草不见树的意思。
    汽车沿着一条湍急的河流逐渐爬高,在一个较平坦的台地宿营。
    沿途我们见到几群由山区向山麓转移的驼羊,一种像绵羊一样大小,但头部像骆驼的家畜,这是山区印第安人的特殊财产。我对驼羊那柔软的绒毛很感兴趣,似乎比我们的羊毛更保暖。后来在我回国时,柯尔特教授带我到商店买了件驼羊绒大衣,算是给我女儿的礼物。
    在安第斯山,也像昆仑山一样见不到人烟。
    我们住进了一间没有主人的用石头垒起来的小屋里,听说这里是印第安人遗弃的古村庄,海拔已有2500米,在南半球的秋季,已相当凉爽了。我们取出了驼羊绒睡袋,打起了地铺,用从门多萨带来的燃料??木炭做饭,吃的是阿根廷式的烤牛肉--做法与我们在新疆吃的那种烤羊肉有些相似,只是牛肉是大块的,一块足有250多克,带着骨头烤,香味扑鼻,我吃了两大块便吃不进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向深山中前进。
    到达海拔3000米的地区后,河谷展宽,在我们的前方忽然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色,只见一条条深红色的“巨龙”自山峰蜿转而下,柯尔特教授告诉我这叫作“石冰川”。
    我知道石冰川是一种山区的冰缘地貌现象,是山沟里风化的岩石碎片在冻土的融化一冻结作用下,向山坡缓慢蠕动,形成隆高的表面呈波浪起伏的条状地形,它表面岩块的颜色与山坡原来的基岩相似。就其运动的特点来说,同冰川有些相似,但它的躯干不是纯粹的冰体,而是包含着冰块的泥沙碎石。
    我在昆仑山口也曾见到石冰川,那是由惊险谷顶上的古冰碛蠕动而形成的。在西天山的大阿拉木图河及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我也曾见到古代冰川谷中类似的石冰川,但是它们都没有安第斯山的石冰川那样典型,没有那样大的规模。
    我们下了汽车,沿着呈波浪状起伏的石冰川表面向上攀登,在碎石坡上行走很吃力,但不会碰到冰川上的裂隙、雪崩、滑坠等危险。
    在这条石冰川上柯尔特教授埋设了很多测杆,打了一些钻孔,是用来记录石冰川的流动速度和内部温度的,测量方法与在冰川上同样的观测项目差不多。
    我们一直攀登到石冰川的源头。这里没有粒雪盆,而是一片碎石的海洋,它们是从山坡上慢慢滑下来的。
    原来,石冰川也像真正的冰川一样有着自己的补给来源,不同的是,前者是石块,而后者是雪;前者蠕动极慢,后者除蠕动外,还有运动速度较快的滑动。
    冰川和冻土是多么相似的大自然的双胞胎啊,它们异曲同工,塑造着相似形态的景观。

南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