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生活条件比兰州好一些,可以吃到一些牛羊肉,在野外粮食定量也高一些。大家基本上可以吃饱肚子。每天爬冰川体力消耗大,肉吃少了是坚持不下去的。
在冰川附近的草地上有一种叫旱獭的鼠类,个头很大,夏天很肥,一只足有三四千克重。
从乌鲁木齐市雇的炊事员老陶想了一个捉旱獭的好办法:先侦察旱獭出入的洞,再用铁丝做个活套放在洞口上。当旱獭出洞口时,必然要钻过这个铁丝网,一碰机关,铁丝网就会突然收紧,将旱獭活捉。因为铁丝的另一端是绑在大石头上的,旱懒无论怎么挣扎,也不能脱身。有时一个早晨可以捉到两三只旱獭。
旱獭肉很鲜美,只要割掉腋窝下的臭腺,一点膻味都没有。不过,旱獭可能传染鼠疫。在艰苦的岁月,谁都馋得很,哪还顾得了那么多。
7月初,我和艾里到头屯河考察冰川。
艾里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新疆大学地理系毕业的,他懂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俄语,也会说流利的中文,常担任翻泽的工作。在天山站,他与我一起搞雪层演变和成冰作用研究。闲时,他向我介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我则谈谈在国外的生活。我们谈得很投机,相处很融洽。
清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与艾里朝头屯河源头上路了。
我们先顺乌库公路从天山站下行至大西沟与罗布道沟的会合处。
这里海拔约3300米,十分开阔,分布着几块由古冰川磨蚀而形成的光滑的大岩锥,叫羊背石。
在冰期(约11000年前)时大西沟与罗布道沟的冰川在这里汇合,当时一号冰川与源头所有冰川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面积近100平方千米,长30余千米的树枝状山谷冰川。
后来,地貌学家崔之久,王靖泰等作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发现更早的冰川曾经下降到海拔2500米的红五月桥,当时冰川长度达50千米。
我们从会合处进入罗布道沟,先看见山谷两侧有高3米,宽10多米的阶地,从组成阶地的棱角状的石块来看,这显然不是由河流冲积而形成的,而是冻土反复融化一冻结后形成的,这与我在北极希滨山原所见的冰缘地貌有些近似。
罗布道沟源头一条冰川挡住了去路,它比一号冰川小一些,但是它的末端伸到海拔3600米的河谷中,按冰川编目的次序,我们把它叫作六号冰川。我们登上冰川,沿着牧民们踏出的冰上小道,攀上一个高差200多米的积雪陡坡,便到了头屯河源头。
从乌鲁木齐河源头来到头屯河源头,徒步用了4小时。
头屯河源头有一条有两个冰斗的较大冰川和几条小的悬冰川,整个源头很开阔。看得出,在1万多年以前,它也像乌鲁木齐河源头一样是一个连成一片的大粒雪盆,但这里的植被景观保存得比乌兽木齐河源头好得多,最明显的是雪莲花到处都是。
雪莲花不像在一号冰川周围那样只长在冰川边缘的碎石缝里,而是漫山遍野,成群成片地生长。显然,这里的牧民还不知道雪莲的用途,没有人来采摘它。听说雪莲对治关节炎和妇科病有独特疗效,到天山站来的人都被委托附带任务--为亲朋好友们带一些雪莲回去。当时,我想如果叫天山站的小伙子们来这里,两个小时之内肯定就可以摘满一大卡车雪莲。
现在,天山站的雪莲已十分稀有。
1999年,我最后一次到那里,牧民们在公路边摆摊卖雪莲花,要3元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