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在我第二次北极之行后,又向高加索进发了。这次列车是向南行驶,沿途已经见不到台加林了。先是小阔叶林带--白花花的一片白桦林,接着是林草相间的森林一草原带,最后是典型的草原带。
一路走过,天气越来越热,温度越来越高。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从北极的苔原穿过北半球的多数自然景观带,沿途经过著名的煤都顿巴斯,跨过静静的顿河,最终到达高加索山区美丽的纳利契克城。
两天后,杜兴斯基教授到达了纳利契克,和他同行的是他的研究生特洛斯金娜和地貌专业学生娜塔莎。
我们乘坐一辆吉普车沿库班河西行,很快便进入了西高加索自然保护区--且别尔达。
吉普车一路前行,自然带依次轮换;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先是草原,接着依次是森林一草原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地带,最后见到了壮丽的冰川--永久积雪带。温度则不断下降,只经过100多千米路程,上升2000多米高度,我好像又回到了北极。杜兴斯基教授说,这叫垂直地带性规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在河中央像水坝一样的堤,是古代冰川搬运来的泥沙、石块组成的,标志着古代冰川曾到达的范围;像围椅一样的山谷源头,是古冰川刨挖的结果。
一次,我在森林中见到一片堆满碎石树枝的空地,两侧还有断头树和旗树,这不是我在希滨山原所见过的雪崩标志吗?
我兴奋地叫起来:“雪崩!雪崩!”
杜兴斯基立即将我抱住,高兴地说:“好样的!学会了!学会了!”
接着,杜兴斯基告诉我们,高加索山区的白色死神的威力比希滨山原的还大,因为这里雪更厚,坡更陡。
1943年,德国法西斯打到了西高加索,想越过此山打到外高加索,占领当时前苏联最大的巴库油田。为进行山地作战,他们调来了曾一举占领挪威的登山
师。
当时,杜兴斯基所在的部队受命在高加索与敌人周旋。在他的建议下,前苏军炮击了满载积雪的山坡,引起了整个山谷的大雪崩,埋葬了许多德国官兵。
“当时雪崩是对付德寇的最有力武器!”讲到这,杜兴斯基教授提高声音非常骄傲地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