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是指因降雪(雨)导致大范围积雪、暴风雪、雪崩或路面、水面、设施凝冻结冰,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与健康,或对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的自然灾害。雪灾是由积雪、降雪引起的,包括农牧区雪灾、暴风雪、雪崩、风吹雪等造成的灾害。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持续时间长、初雪特早、终雪特晚等,都会形成雪灾。草原牧区雪灾也称白灾,因雪后积雪掩埋了牧草,造成牲畜采食困难,冻饿使牲畜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而大量死亡。白灾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积雪深度,其次为牲畜的破雪采食能力及积雪持续时间、牧草长势等。降雪天气及其产生的积雪还会给公路、铁路交通及航空运输带来很大的影响,越冬作物生长也会受到危害。
我国的雪灾活动特点
雪灾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冬、春季天气及气候诸要素变率大,导致各种雪灾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雪灾成灾因素更加复杂,致使对雪灾预测预报难度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我国雪灾种类多、分布广,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雪灾。
我国北方地区,内蒙古、新疆、黑龙江、西藏是雪灾多发的省份,南方地区的江西、重庆雪灾记录也比较多。根据《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提供的资料统计,在1951—2000年的50年里,全国涉及大范围的重大雪灾事件就达62次,平均每年达1.2次以上。雪灾大部分时间发生在10月到次年的2月间。但是,有些春季的大雪也容易造成灾害,如宁夏、山西1908年4月的大雪,山西1914年5月的大雪均造成了大的危害。
早期我国雪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但最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范围扩展,强度加大,雪灾有向南方和全国范围扩展趋势,雪灾发生的范围和季节变化也有这样的趋势,受灾县域有所增多,并且春季和秋季的受灾县域在增加。
根据调查,我国草原牧区大的雪灾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规律,(见图1)。西藏、青海牧区大致2~3年一次,新疆阿尔泰山区、准噶尔西部山区、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南疆西部山区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的在10年内有5~7年出现雪灾。
图1 1961—2005年平均全国草原牧区年雪灾过程次数分布图(来源:中国气象局,2007)
我国雪灾有如下特点:
(1)雪灾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各种雪灾分布,东起渤海,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自高黎贡山,北抵漠河,在纵横数千千米的国土上,每年都有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雪灾的危害。
(2)雪灾发生频率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又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冬、春季天气、气候诸要素变率大,导致雪灾每年都有可能发生。
(3)各种雪灾出现的周期不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牧区雪灾将呈加剧趋势。
(4)雪灾时限性强。雪灾均发生在秋末至次年初春之间。
(5)受灾面广,危害严重。我国雪灾呈线、面状分布,且多数发生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抗灾能力差,因灾经济损失相对较大,灾后复苏困难。
因此,雪灾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