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 (Ecotone) 。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 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以及相应的土地覆盖面的变化影响了普氏原羚的分布, 同时, 普氏原羚对人类活动表现了多方面的行为适应:
1. 从日活动节律上看: 普氏原羚形成了早晚采食的习性, 以避开白天牛羊活动。同时清晨和傍晚的草上有露水, 湿度较大, 减少了寻找饮水点的体力消耗。
2. 从景观学上分析: 沙地、草地地理景观地形复杂多变, 固定沙丘与流动沙丘地形起伏较大, 有利于普氏原羚隐蔽。借助沙丘地形, 普氏原羚能逃脱捕食者。沙地与滩地草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为普氏原羚的采食生境, 沙丘洼地则为普氏原羚卧息生境。
3. 从迁移规律看: 普氏原羚留恋家域, 受到外界干扰被迫离开后, 2~3 d 后普氏原羚又回到原来生境活动。普氏原羚有季节性短程迁移现象。冬季有时普氏原羚成群向南迁移到较为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 夏季再北返原来的栖息地。由于草场围栏, 普氏原羚的活动受到限制。
4. 从聚群习性看: 雄性普氏原羚以及年老、体力差的普氏原羚常常离开群体单独活动。夏季雌性普氏原羚产仔后, 雌雄个体分开活动, 雄性个体结成雄性群或单独活动。在冬季交配季节普氏原羚形成混合群体。
进入90 年代以来, 人为捕杀普氏原羚的现象减少, 人与普氏原羚的关系改善, 在倒淌河一带, 普氏原羚出现越冬草场围栏内。目前威胁普氏原羚生存的因素为狼的捕食和冬季食物短缺。通过加强公众教育, 增强当地牧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加强生境管理, 冬季投放食物, 采取合适措施, 控制狼种群,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将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