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1986 年在青海湖地区仅发现350只普氏原羚,分布于鸟岛、湖东2克图和元者3个种群之中。1997年湖东2克图种群雄羚占29%、雌羚占 50%和幼羚占21%; 元者种群雄羚占29%、雌羚占43%和幼羚占27%。狼捕食是1997 年湖东2克图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湖东2克图沙漠中, 1996 年普氏原羚群体大小为910 ±619 只(平均数±方差) , 密度为3119 ±3159 只/ 平方公里 , 而1997 年为412 ±319 只/ 平方公里, 密度为 1114 ±1109 只/ 平方公里。1997 年冬季猎狼后, 湖东2克图种群数量回升到2114 ±3113只/ 平方公里, 幼羚占群体的27 %。
普氏原羚5~6 月份产羔。当年生幼羚与成年个体蹄印容易区别,当年生幼羚蹄印较小,蹄印间距离短。成年雄羚和雌羚繁殖季节后分开活动,幼羚出生后与母羚一起生活,雄羚一般单独行动或成3~5 只个体群活动 (Lei et al . , in press) 。当连续几天跟踪中发现相同数目和年龄组成的普氏原羚群体或蹄印时, 将这些蹄印归为同一群个体。定义繁殖季节后幼羚与成年雌羚比率为该年繁殖率。
1994 年10月元者地区有80余只普氏原羚。1996年11月考察时发现了71只普氏原羚。1997年10月统计到51 只普氏原羚。三年内元者种群下降了36%。根据直接观察分析,1997年元者种群由15只雄羚、22只雌羚和14只幼羚组成,幼羚占群体的27%。1997年元者种群繁殖率为63%。
为了避开牲畜放牧干扰, 普氏原羚不得不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 狼亦在夜间活动, 于是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
综上所述,青海湖地区的三个普氏原羚种群面临着不同的威胁。这些威胁主要来源于: (1) 人类活动, 放牧强度和耕地面积相应增加, 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少(Jiang et al . , 1996)另一方面来源于偷猎;(2) 狼捕食造成幼体死亡率高,影响了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 (3) 栖息地破碎,现生种群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