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两河”是指藏民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其中部流域,东起山南桑日县,西到拉孜县,南抵藏南河谷区,北达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三个地市的18个县(市),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里不仅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而且历来被视为是西藏的“粮仓”。然而长期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二牛抬杠,人工撒播,刀耕火种,牲畜踩场仍是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亦没有大的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差,科技含量不足,环境保护不利,农业生态脆弱,所以农民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不能彻底摆脱贫困状态。
1989年,中央在讨论西藏工作讲座纪要时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突出抓好农牧业的开发和能源、交通建设,首先抓一江两河流域的开发,提高粮食产量。
1990年4月,“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评及论证会在京举行。规划涉及到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各方面,通过10年50多个开发项目的建设,“一江两河”流域将建成为西藏高原上商品粮、副食品加工、轻纺产工业、科技示范推广四大综合发展基地。并与正在进行的拉萨3357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相衔接,建起发达的立体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
199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一江两河”流域视察,指示,这是西藏发展农业,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和设计,严密组织,务求见效。
开发建设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地区,列入了“八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从此世界屋脊上拉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综合性开发建设运动。
在开发区确定了“科技为先导,水利为龙头,把开发大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相应发展畜牧业、林业”的原则,开发建设综合考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建立起良性循环系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直接参加西藏“一江两河”开发中有关环境资源水利农业等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