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多年冻土难题?
上世纪60年代初,铁道科学院西北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上,建起了冻土观测站。半个世纪来,这个站成为青藏线上惟一的24小时有人值班的观测站,三代科技人员坚守风火山40年,共测取1200多万个数据,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科学家们对青藏公路沿线的多年冻土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坚实的冻土学理论基础。
青藏铁路建设首次采取“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这对“被动保温”是一场革命。设计中,尽量绕避不良冻土现象发育的地段,遇到高温极不稳定的厚层地下冰冻土地段,采取“以桥梁通过”的办法。
施工中,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热棒、铺设保温板等多项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其中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在青藏铁路上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长达111公里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可有效保护冻土路基稳定。
青藏铁路建设专家组组长、冻土专家张鲁新教授认为,青藏铁路出现大规模冻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比较小,列车时速可达100公里以上,保持全年畅通没有问题。
2004年9月,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工程会议在兰州召开时,美国著名冻土专家T?文森教授称赞:“青藏铁路是二十一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俄罗斯著名冻土专家瓦连金博士认为:“青藏铁路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主要工程措施可靠,能够保证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