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洪涝和干旱两大水灾外,其他的水灾害还包括连续阴雨造成的阴湿灾害,它对农业影响巨大。与低温有关的冰雹、霜冻、大雾及与高温有关的热浪,与天文有关的风暴潮,与地壳活动有关的海啸,水侵蚀岩石引发的滑坡、塌方、崩岸和泥石流等,冰雪水形成的雪崩、冻土、海冰,以及生物污染水体的色潮。
大气灾害 大气灾害包括与低温有关的冰雹、霜冻、大雾及与高温有关的热浪等灾害。
冰雹 形成于云中强大的上升气流中,在含水量丰富、适当的温度配置和低温条件下,冰雹胚胎逐渐增长,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地面,对农业、畜牧业、建筑、交通危害很大。
霜冻 当地面或近地面作物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或作物表面直接冻结成白色冰屑状晶体,这一结晶体称为霜。霜对农作物并无直接影响,但结霜时的低温会冻坏作物,称为霜冻。
大雾 雾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它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 m以内。温度越高,含水量越大,则雾越浓,水平能见度越低,对交通影响甚巨。
热浪 在气温20~24℃、大气相对湿度40%~60%的环境下,人体最感舒适。气温>24℃、相对湿度>60%时,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高温和潮湿的天气会发生恶心、昏眩,严重者可昏迷甚至死亡,称为热浪。
海洋灾害
风暴潮 当大气有强烈扰动作用(如发生热带风暴、温带风暴、气旋、冷锋类、寒潮及高低压配置时)引起海面水位升降,同时与天文潮及海浪相伴叠加,从而发生海水潮位的暴涨暴落、涌冲海岸,称为风暴潮。有时受离岸大风吹刮,岸边海水急剧降落,袒露出大片海滩,称为负风暴潮。风暴潮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导致洪水泛滥,摧毁海岸设施、淹没良田、翻船倒屋、伤亡惨重。
海浪 海浪对海上活动有很大威胁,特别是海浪周期与海上船舶、平台摇摆周期接近时引起的共振现象,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海啸 海啸是指海洋洋底或邻近海底处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面激波。当它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波幅陡涨,有时可达30 m以上,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噬近岸良田和城镇村庄,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海啸可分为两类:一是横越大洋或从远洋传播而来的远洋海啸,二是生成源地和成灾地在同一地区的近海海啸或本地海啸。地球上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是属于近海海啸,例如1983年日本沿岸发生8级地震,引起特大海啸,淹死2.6万多人。
冰雪灾害
陆冰 陆冰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一是冰川进退变化和冰融水道变迁造成对路基、桥梁的破坏;二是冰川阻塞湖突发性排水引发洪水;三是冰碛阻塞湖的溃决洪水引起冰川泥石流。
海冰 海冰造成海上碰撞事件,挤压损坏船舶、海上平台,也使浅海养殖和捕鱼业受到很大损失。
雪灾 雪灾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春雪过迟,形成冻灾;二是雪深30。m造成交通瘫痪,牲畜断食而饿死;三是雪压超荷损坏建筑,甚至压塌房屋、压断电线;四是雪源受到起动风速的影响后雪粒随风运行,形成雪流和雪暴;五是山坡积雪达到一定重力后无法承受而下滑,发生连锁反应引起雪崩。由于雪崩发生突然,摧毁力大,可使大片森林、房屋、道路,甚至整片耕地和村庄淹没,故人们称之为“白色死神”。
冻土 当地表温度降至0℃以下后,土壤中的水分便开始冻结,形成冻土。形成冻土的地区无法种植,路基、房基膨胀变形,易造成融化沉陷、滑坍移动,对交通、电力、水利、电信等危害很大。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最典型的莫过于色潮,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危害性极大。由于水体中生长了某些浮游菌藻生物(大多是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殊环境下突发性繁殖聚集起来,使水域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称为色潮。色潮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水体富营养化;二是丰富的诱发因子;三是水文气象条件及海洋环境因素。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中缢虫等藻菌形成的色潮呈红色或砖红色,因此得名赤潮,又称红潮。赤潮是色潮中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物灾害,多发于日本沿海海域。它严重破坏了海洋资源,毒害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损害海滨旅游事业,恶化海洋环境,人们饮用、食用赤潮污染的水或海产品会损害健康,造成中毒。色潮的种类很多,由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平藻等绿色藻菌引起的水体污染,称为绿潮。
短裸甲藻、束毛藻、金球藻和土紫硅藻等藻菌呈现出各种颜色,它们对水体污染后形成了黄潮、白潮、蓝潮和青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