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旱荒漠的干渴
沙漠与荒漠两个概念不同,沙漠俗称“旱海”和“大漠”,汉字的含义为少水或莫水(没有水)之意,维吾尔语叫“库姆”,蒙古和满语称“戈壁”,阿拉伯语为“厄格”,“撒哈拉”;我国古书上有的称沙漠为流沙、沙河、瀚海,也有的称为沙幕。显而易见,人们往往把沙漠和荒漠这两个词混为一谈。换句话说,现今大家所说的“沙漠”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沙漠”,相当于荒漠,是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多变、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自然地带,意为“荒凉之地”。荒漠地表的组成物质,有石质,岩石长期裸露、遭受风化;砾质,地面由石块或卵石覆盖;沙质;泥质;盐质等不同。石质荒漠和砾质荒漠又分别叫做“岩漠”和“砾漠”,二者合称为戈壁。泥质、盐质的荒漠平地,相应地称为“泥漠”和“盐漠”。狭义的“沙漠”,专指荒漠地带的沙质土地,不包括石质荒漠(黑戈壁)和砾质荒漠(白戈壁)。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包括了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而岩漠和砾漠也叫戈壁。都是干旱缺水之地。尽管在盐漠地带,还有盐水或盐沼泽,但无淡水,对于生物来说,仍属于渴世界。
2.非洲大陆酷早惨象
1982~1984年,古老的非洲大陆连续3年遭受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这场灾难始于西非大旱,旋即迅速蔓延到位于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地区,以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形成了全洲性大旱灾。这场大旱灾波及了24个国家,占非洲大陆40%的人口。在旱灾的肆虐下,50多万非洲人被夺去了生命,600万人流离失所,被迫外出逃荒谋生,2亿居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
非洲大陆以气候干热而闻名于世。这里大部分国家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着完整的大陆板块,完全置于热带气温控制之下。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整个非洲的1/3地区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干旱区面积居世界7大洲之首,素有“干渴的大陆”之称。20世纪以来,世界上这个最为贫穷的地区经常遭到自然灾害的无情摧残,连年灾情不断,尤其是旱灾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就在萨赫勒地区发生过连年大旱,在此期间有的年份几乎滴雨未下,致使田地龟裂,草木枯萎,河井干涸,大地生烟,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此后,灾连祸结,几乎每年都有旱情发生。进入80年代,旱灾更为猖獗。1982年非洲再度大旱,连年旱情不减,遂酿成了近代非洲史上的特大旱灾。